论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规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宏观调控权的法理分析 | 第11-16页 |
(一) 宏观调控权的内涵 | 第11-14页 |
1.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 | 第11页 |
2.宏观调控与国家调控或政府调控 | 第11-12页 |
3.宏观调控的法律内涵 | 第12-13页 |
4.宏观调控权的法律内涵 | 第13-14页 |
(二) 宏观调控权行使的主体 | 第14-15页 |
1.行使主体的应然选择 | 第14页 |
2.地方政府是否享有宏观调控权 | 第14-15页 |
(三) 宏观调控权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二、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规制:实体法律视角的分析 | 第16-24页 |
(一) 外部制约 | 第16-19页 |
1.宏观调控权的制约——以经济权利为视角的分析 | 第16-17页 |
2.宏观调控权的制约——以政治权利为视角的分析 | 第17-19页 |
(二) 内部制约 | 第19-24页 |
1.对宏观调控决策权的制约 | 第20-21页 |
2.对宏观调控执行权的制约 | 第21-22页 |
3.对宏观调控监督权的制约 | 第22页 |
4.宏观调控权内部的相互制约 | 第22-24页 |
三、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规制:程序法律视角的分析 | 第24-34页 |
(一) 宏观调控权运行程序的基本条件 | 第24-25页 |
1.公众的参与 | 第24-25页 |
2.公正性 | 第25页 |
3.公开性 | 第25页 |
(二) 宏观调控决策权行使的程序规则 | 第25-27页 |
1.提出决策草案 | 第26页 |
2.审议决策草案 | 第26-27页 |
3.调整与公布草案 | 第27页 |
(三) 决策听证制度 | 第27-31页 |
1.决策听证的理论依据 | 第27-28页 |
2.决策听证的内涵 | 第28-29页 |
3.宏观调控决策听证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29-31页 |
(四) 宏观调控执行权行使的程序规则 | 第31-32页 |
1.说明决策的具体方案 | 第31页 |
2.制定决策实施计划 | 第31-32页 |
3.执行和控制程序 | 第32页 |
(五) 宏观调控监督权行使的程序规则 | 第32-34页 |
1.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 第32页 |
2.讨论并最终做出决议 | 第32页 |
3.依法提出质询案 | 第32-34页 |
四、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规制:法律责任视角的分析 | 第34-42页 |
(一) 宏观调控权主体归责的法律前提 | 第34-36页 |
1.宏观调控权主体归责的范围界定 | 第34-35页 |
2.特定范围的损害 | 第35-36页 |
(二) 宏观调控权归责的基本要求 | 第36-37页 |
1.责任法定 | 第36页 |
2.因果性 | 第36页 |
3.责权对等 | 第36-37页 |
(三) 宏观调控权的可诉性分析 | 第37-40页 |
1.宏观调控权的可诉性:理论视角的分析 | 第37-39页 |
2.实务中的可诉性——谢百三诉财政部国债争议案 | 第39页 |
3.具体制度设计 | 第39-40页 |
(四) 宏观调控权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