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方法 | 第18-23页 |
·复合材料有效性质的近似解析方法 | 第19-21页 |
·复合材料界面效应的细观力学研究 | 第21-23页 |
·基于细观力学的沥青混凝土力学特性模拟 | 第23-25页 |
·快速多极边界元法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本文的工作 | 第27-31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创新点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7页 |
第二章 多夹杂增强复合材料完美界面弹性问题 | 第37-67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快速多极边界元法 | 第38-51页 |
·二维弹性力学的快速多极边界元基本格式 | 第38-43页 |
·快速多极边界元基本算法 | 第43-51页 |
·多夹杂复合材料的快速多极边界元法模拟 | 第51-53页 |
·基本格式 | 第51-53页 |
·细观力学方法预测多夹杂复合材料的有效性能 | 第53-57页 |
·预测模型 | 第53-57页 |
·解析法与数值方法比较 | 第57-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具有弱界面的多夹杂增强复合材料弹性问题 | 第67-101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具有弹簧型界面的多夹杂复合材料细观力学解析模型 | 第68-75页 |
·有效杨氏模量 | 第69-72页 |
·有效剪切模量 | 第72-75页 |
·具有弹簧型界面层的多夹杂复合材料快速多极边界元法 | 第75-80页 |
·快速多极边界元基本格式 | 第75-79页 |
·多夹杂有效性质的计算 | 第79-80页 |
·解析法与数值法比较 | 第80-90页 |
·具有中间层的多夹杂复合材料细观力学解析模型 | 第90-93页 |
·具有中间层的多夹杂复合材料快速多极边界元法 | 第93-95页 |
·解析法与数值法比较 | 第95-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第四章 多夹杂增强复合材料粘弹性问题 | 第101-139页 |
·引言 | 第101-102页 |
·线粘弹性模型 | 第102-105页 |
·本构关系 | 第102-104页 |
·弹性—粘弹性对应原理 | 第104-105页 |
·具有完好界面的粘弹性快速多极边界元法 | 第105-117页 |
·粘弹性快速多极边界元展开格式 | 第105-111页 |
·数值算例 | 第111-117页 |
·具有多夹杂的粘弹性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模型 | 第117-121页 |
·具有粘弹性弱界面的粘弹性快速多极边界元法 | 第121-130页 |
·快速多极边界元基本格式 | 第121-126页 |
·算例 | 第126-130页 |
·具有粘弹性弱界面的粘弹性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模型 | 第130-136页 |
·小结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39页 |
第五章 沥青混凝土性能评估 | 第139-171页 |
·引言 | 第139-140页 |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凝土试件数值建模 | 第140-147页 |
·图像采集及预处理 | 第141-142页 |
·图像识别及等效 | 第142-144页 |
·建模及网格划分 | 第144-147页 |
·沥青混凝土试件有效弹性模量预测 | 第147-162页 |
·沥青混合料 | 第148-152页 |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152-162页 |
·沥青混凝土粘弹性性能研究 | 第162-167页 |
·沥青胶浆 | 第163-164页 |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164-167页 |
·小结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1页 |
第六章 多夹杂增强磁—电—弹性复合材料问题 | 第171-193页 |
·引言 | 第171-173页 |
·磁-电-弹性平面问题的基本解 | 第173-179页 |
·MEE材料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 第173-175页 |
·MEE材料平面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 | 第175页 |
·MEE材料平面问题的基本解 | 第175-179页 |
·快速多极边界元基本格式及编程方法 | 第179-183页 |
·基本展开格式 | 第179-181页 |
·编程方法 | 第181-183页 |
·算例 | 第183-189页 |
·小结 | 第189页 |
附录6.1 n_i(i=1,2,3)和n_(ij)(i=4,5,6;j=1,2,3)各系数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3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93-197页 |
·全文总结 | 第193-195页 |
·工作展望 | 第195-197页 |
作者简历 | 第19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