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5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1-36页 |
2.1 惯例的内涵特征及作用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2.1.1 网络惯例的内涵特征研究方面 | 第21-22页 |
2.1.2 网络惯例的作用研究方面 | 第22-25页 |
2.2 网络惯例的构成维度和实证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2.2.1 网络惯例的构成维度研究方面 | 第25-26页 |
2.2.2 网络惯例的实证研究方面 | 第26-27页 |
2.3 网络惯例形成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27-34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34-36页 |
3 技术创新网络惯例的规范描述 | 第36-58页 |
3.1 技术创新网络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3.2 技术创新网络惯例的内涵特征 | 第38-42页 |
3.2.1 网络惯例的内涵 | 第38-40页 |
3.2.2 网络惯例的特征 | 第40-42页 |
3.3 技术创新网络惯例构成维度的探索 | 第42-51页 |
3.3.1 扎根理论 | 第42-43页 |
3.3.2 访谈设计 | 第43-45页 |
3.3.3 开放式编码 | 第45-47页 |
3.3.4 主轴编码 | 第47-49页 |
3.3.5 选择性编码 | 第49页 |
3.3.6 研究结果讨论 | 第49-51页 |
3.4 技术创新网络惯例的测度 | 第51-56页 |
3.4.1 网络惯例测度问卷的编制 | 第51-53页 |
3.4.2 网络惯例测度量表检验 | 第53-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技术创新网络惯例形成的影响因素探索 | 第58-78页 |
4.1 研究方法选择及访谈对象确定 | 第58-60页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58-59页 |
4.1.2 访谈对象 | 第59-60页 |
4.2 开放式访谈 | 第60-63页 |
4.3 半结构化访谈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63-68页 |
4.3.1 半结构化访谈 | 第63-64页 |
4.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64-68页 |
4.4 焦点团队访谈 | 第68-70页 |
4.5 影响因素变量化分析 | 第70-73页 |
4.5.1 核心企业因素 | 第70-71页 |
4.5.2 网络特征因素 | 第71-73页 |
4.6 案例分析 | 第73-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 | 第78-107页 |
5.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78-85页 |
5.1.1 核心企业因素 | 第78-79页 |
5.1.2 网络特征因素 | 第79-85页 |
5.2 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85-91页 |
5.2.1 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惯例 | 第85-87页 |
5.2.2 网络多样性、联结强度、结构洞与网络惯例 | 第87-89页 |
5.2.3 权力距离与网络惯例 | 第89-91页 |
5.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91-105页 |
5.3.1 影响因素对网络惯例形成的直接影响 | 第91-98页 |
5.3.2 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 | 第98-102页 |
5.3.3 核心企业领导力、网络多样性与联结强度、结构洞 | 第102-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6 实证研究设计 | 第107-127页 |
6.1 数据和样本 | 第107-111页 |
6.1.1 样本的选择 | 第107-109页 |
6.1.2 数据的采集与样本描述 | 第109-111页 |
6.2 变量的测量与质量检验 | 第111-120页 |
6.2.1 问卷设计原则和步骤 | 第111-113页 |
6.2.2 指标度量和控制变量 | 第113页 |
6.2.3 网络惯例 | 第113-114页 |
6.2.4 核心企业领导力 | 第114-115页 |
6.2.5 网络多样性 | 第115-116页 |
6.2.6 联结强度 | 第116-118页 |
6.2.7 结构洞 | 第118-119页 |
6.2.8 权力距离 | 第119-120页 |
6.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120-127页 |
6.3.1 信度分析 | 第120-121页 |
6.3.2 效度分析 | 第121-126页 |
6.3.3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第126-127页 |
7 实证研究与结果讨论 | 第127-144页 |
7.1 实证方法选择 | 第127-133页 |
7.1.1 最优尺度回归 | 第127-128页 |
7.1.2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28-131页 |
7.1.3 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 | 第131-133页 |
7.2 实证分析结果 | 第133-140页 |
7.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33-134页 |
7.2.2 回归分析结果 | 第134-138页 |
7.2.3 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 第138-140页 |
7.3 实证结果讨论 | 第140-14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50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4-146页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8.3 研究局限 | 第147-148页 |
8.4 研究展望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1页 |
调查问卷 | 第161-165页 |
在校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