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论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脑电信号分析与模式识别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脑电信号识别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深度学习发展状况第12-15页
        1.3.1 第一代神经网络时期第13页
        1.3.2 第二代神经网络时期第13-14页
        1.3.3 第三代神经网络时期第14-15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内容第15-17页
        1.4.1 论文创新点第15页
        1.4.2 论文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脑电信号的生理基础、采集方法和特点第17-22页
    2.1 脑电信号的生理基础第17-19页
        2.1.1 人脑结构第17-18页
        2.1.2 神经元结构第18-19页
    2.2 脑电信号采集方法第19-20页
    2.3 脑电信号特点第20-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基于纹理特征的脑电信号识别研究第22-32页
    3.1 引言第22-23页
    3.2 脑电信号数据介绍及预处理第23-24页
        3.2.1 数据介绍第23页
        3.2.2 数据预处理第23-24页
    3.3 脑电信号纹理特征第24-28页
        3.3.1 脑电信号量化第24页
        3.3.2 脑电信号直方图第24-25页
        3.3.3 基于直方图的脑电信号纹理特征第25-26页
        3.3.4 脑电信号幅度共生矩阵(ALCM)第26-27页
        3.3.5 基于幅度共生矩阵的脑电信号纹理特征第27-28页
    3.4 模型训练与实验结果第28-30页
        3.4.1 SVM原理第28-29页
        3.4.2 模型训练第29页
        3.4.3 实验结果第29-30页
    3.5 结论第30页
    3.6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四章 基于通道注意力机制的脑电信号识别第32-54页
    4.1 引言第32-33页
    4.2 深度学习基础第33-43页
        4.2.1 多层感知器第33-34页
        4.2.2 卷积神经网络特点第34-35页
        4.2.3 卷积神经网络核心组件第35-40页
        4.2.4 典型的卷积神经网络第40-43页
        4.2.5 深度学习基石-梯度下降算法第43页
    4.3 通道注意力模块(Channel Attention Module,CAM)第43-45页
        4.3.1 CAM应用流程第43-44页
        4.3.2 CAM详细结构第44-45页
    4.4 基于残差通道注意力单元的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第45-48页
        4.4.1 残差通道注意力单元(Residual Channel Attention Unit,RCAU)第45-46页
        4.4.2 卷积神经网络架构(CAMResNet)第46-48页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8-53页
        4.5.1 数据介绍第48-50页
        4.5.2 问题定义及训练第50页
        4.5.3 实验结果第50-52页
        4.5.4 结论第52-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基于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脑电信号识别第54-68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循环神经网络介绍第54-57页
        5.2.1 序列建模第54页
        5.2.2 循环网络(RNN)第54-55页
        5.2.3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第55-57页
    5.3 长短期记忆网络门结构第57-59页
        5.3.1 遗忘门结构第57-58页
        5.3.2 输入门结构第58-59页
        5.3.3 输出门结构第59页
    5.4 卷积循环网络结构第59-64页
        5.4.1 卷积循环网络(CRNN)架构第60-61页
        5.4.2 特征提取层(CNN层)结构第61-62页
        5.4.3 RNN层结构第62-63页
        5.4.4 Attention层结构第63-64页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4-67页
        5.5.1 特征层采用不同下采样倍数实验分析第64-65页
        5.5.2 attention层实验分析第65-66页
        5.5.3 特征层实验分析第66-67页
    5.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6.1 总结第68-69页
    6.2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指针式仪表示数自动识别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流量分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