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6页 |
1.1 荧光、磷光、延迟荧光、荧光磷光双发射和聚集诱导发光 | 第15-18页 |
1.1.1 荧光 | 第15页 |
1.1.2 磷光 | 第15页 |
1.1.3 延迟荧光 | 第15-16页 |
1.1.4 荧光磷光双发射 | 第16-17页 |
1.1.5 聚集诱导发光 | 第17-18页 |
1.2 荧光和磷光双发射分子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2.1 聚合物稳定的双发射 | 第19-20页 |
1.2.2 晶体诱导的双发射 | 第20-23页 |
1.2.3 重原子效应诱导的双发射 | 第23-25页 |
1.2.4 碳量子点双发射 | 第25-26页 |
1.3 多硫苯分子研究进展 | 第26-35页 |
1.3.1 多硫苯分子的合成 | 第26-29页 |
1.3.2 多硫苯分子的应用 | 第29-35页 |
1.4 有机发光小分子自组装驱动力的研究进展 | 第35-43页 |
1.4.1 π-π堆积作用 | 第35-37页 |
1.4.2 亲疏水及静电作用 | 第37-39页 |
1.4.3 氢键作用 | 第39-41页 |
1.4.4 CH-π作用 | 第41页 |
1.4.5 卤素作用 | 第41-43页 |
1.5 本论文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43-46页 |
第二章 基于多酰胺基取代的六硫苯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和自组装研究 | 第46-66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7-51页 |
2.2.1 原料 | 第47页 |
2.2.2 表征仪器 | 第47页 |
2.2.3 化合物的合成与制备 | 第47-51页 |
2.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5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5页 |
2.3.1 溶液中化合物的发光性质研究 | 第51-53页 |
2.3.2 固体发光及发光寿命研究 | 第53-55页 |
2.3.3 TEM研究 | 第55-56页 |
2.3.4 XRD研究 | 第56-57页 |
2.3.5 计算模拟 | 第57-59页 |
2.3.6 参比化合物TEM研究 | 第59-60页 |
2.3.7 发光机理研究 | 第60-63页 |
2.3.8 压致变色研究 | 第63-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手性自组装调控六硫苯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66-84页 |
3.1 引言 | 第66-6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3.2.1 原料 | 第67页 |
3.2.2 表征仪器 | 第67页 |
3.2.3 化合物的合成与制备 | 第67-69页 |
3.2.4 分子动力学模拟(MD) | 第6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2页 |
3.3.1 溶液中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69-72页 |
3.3.2 自组装研究 | 第72-76页 |
3.3.3 计算模拟 | 第76-77页 |
3.3.4 发光机理研究 | 第77-79页 |
3.3.5 偏振光 | 第79-80页 |
3.3.6 参比分子的发射研究 | 第80-81页 |
3.3.7 压致变色研究 | 第81-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强度可调的CH-π作用诱导的可见区荧光和近红外区磷光的双发射分子的发光性质研究 | 第84-99页 |
4.1 引言 | 第84-8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4.2.1 原料 | 第85页 |
4.2.2 表征仪器 | 第85页 |
4.2.3 化合物的合成和制备 | 第85-87页 |
4.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8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8页 |
4.3.1 溶液中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87-89页 |
4.3.2 固体发光研究 | 第89-91页 |
4.3.3 组装形貌研究 | 第91-92页 |
4.3.4 XRD研究 | 第92-93页 |
4.3.5 单晶研究 | 第93-94页 |
4.3.6 计算模拟 | 第94-95页 |
4.3.7 发光机理研究 | 第95-96页 |
4.3.8 压致变色研究 | 第96-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氟氢键主导的多重非键作用诱导的分子的差异构象和多模式发光性质 | 第99-119页 |
5.1 引言 | 第99-10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0-102页 |
5.2.1 原料 | 第100页 |
5.2.2 表征仪器 | 第100页 |
5.2.3 化合物的合成和制备 | 第100-102页 |
5.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8页 |
5.3.1 合成与表征 | 第102-103页 |
5.3.2 溶液中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103-106页 |
5.3.3 组装形貌研究 | 第106-107页 |
5.3.4 固体发光研究 | 第107-109页 |
5.3.5 XRD研究 | 第109-110页 |
5.3.6 单晶研究 | 第110-112页 |
5.3.7 计算模拟 | 第112-115页 |
5.3.8 发光机理研究 | 第115-117页 |
5.3.9 压致变色研究 | 第117-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19-121页 |
Ⅰ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19-120页 |
Ⅱ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44页 |
附录1 核磁氢谱、碳谱、MALDI-TOF质谱以及单晶数据 | 第144-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