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8-22页 |
1.1 烟草杂种优势 | 第8-11页 |
1.1.1 杂种优势的概念 | 第9页 |
1.1.2 烟草杂种优势及其利用概况 | 第9-11页 |
1.1.2.1 烟草杂种优势表现 | 第9-10页 |
1.1.2.2 烟草杂种优势利用 | 第10-11页 |
1.2 烟草香气物质 | 第11-14页 |
1.2.1 烟草多酚类物质组成及重要性 | 第11-12页 |
1.2.2 烟叶多酚类物质含量状况 | 第12-13页 |
1.2.3 多酚类物质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3.1 多酚类物质对烟叶色泽的影响 | 第13页 |
1.2.3.2 多酚类物质对烟草香气的影响 | 第13页 |
1.2.3.3 多酚类物质烤烟的吸味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3.4 多酚类物质对烟草安全性的影响 | 第14页 |
1.3 多酚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 | 第14-20页 |
1.3.1 苯丙烷代谢途径 | 第14-17页 |
1.3.2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7-20页 |
1.3.2.1 黄酮和异黄酮的合成 | 第18页 |
1.3.2.2 黄酮醇的合成 | 第18-19页 |
1.3.2.3 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重要基因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 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HPLC) | 第20页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 | 第20-21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2页 |
2.3 方法 | 第22-27页 |
2.3.1 材料的种植 | 第22-23页 |
2.3.2 农艺性状测定与采样 | 第23页 |
2.3.3 HPLC测定多酚类化合物的方法优化 | 第23-24页 |
2.3.4 杂种及其亲本多酚类物质的测定 | 第24页 |
2.3.5 总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3.6 总RNA的质量检测 | 第25页 |
2.3.7 cDNA第一条链合成 | 第25页 |
2.3.8 设计引物 | 第25-26页 |
2.3.9 qRT-PCR扩增 | 第26-27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7页 |
3.1 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 第28-30页 |
3.2 HPLC测定多酚类化合物的方法优化 | 第30-35页 |
3.2.1 六种多酚光谱图及色谱图分析 | 第30-32页 |
3.2.2 提取试剂不同的比例对提取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不同超声时间对烤烟多酚含量提取的影响 | 第33页 |
3.2.4 线性关系和检测限考察 | 第33-34页 |
3.2.5 提取回收率与精密度实验 | 第34页 |
3.2.6 实验的稳定性考察 | 第34-35页 |
3.3 供试材料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 第35页 |
3.4 RNA质量 | 第35-36页 |
3.5 多酚类物质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36-42页 |
3.6 主要多酚物质含量与样品农艺性状和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 | 第42-47页 |
3.6.1 主要多酚物质与材料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3.6.2 主要多酚物质含量与基因表达量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3.6.3 主要多酚物质含量杂种优势表现与基因表达量相关分析 | 第44-47页 |
4 总结与讨论 | 第47-50页 |
4.1 烤烟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47页 |
4.2 HPLC法检测烤烟多酚化合物 | 第47-48页 |
4.3 烤烟多酚物质的杂种优势现象 | 第48页 |
4.4 苯丙烷代谢途径结构基因的表达 | 第48-49页 |
4.5 烤烟多酚物质含量、农艺性状及基因差异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 第57-58页 |
相关标准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