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

铜尾矿库白羊草内生真菌、根域及非根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格局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1页
    1.1 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第13-14页
    1.2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及生物修复第14页
    1.3 环境中的微生物第14-18页
        1.3.1 土壤微生物第14-17页
        1.3.2 植物中的微生物第17-18页
    1.4 课题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1 课题目的意义第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3 技术路线第19页
    1.5 实验方法第19-21页
        1.5.1 内生真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第19-20页
        1.5.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第20页
        1.5.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quantitativePCR)第20-21页
第二章 铜尾矿库白羊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rDNA-ITS系统发育第21-33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1-23页
        2.1.1 研究区概况及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21-22页
        2.1.2 内生真菌分离及孢子观察第22-23页
        2.1.3 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第23页
        2.1.4 数据分析第2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3-30页
        2.2.1 土壤理化性质第23-26页
        2.2.2 内生真菌菌落及孢子形态第26页
        2.2.3 PCR扩增结果及其测序结果的系统进化分析第26-30页
        2.2.4 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对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第30页
    2.3 讨论第30-32页
        2.3.1 内生真菌培养特征及孢子形态特征第30-31页
        2.3.2 白羊草中内生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第31页
        2.3.3 尾矿库白羊草内生真菌与已知吸附重金属内生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1页
        2.3.4 环境影响内生真菌在白羊草中的分布第31-32页
    2.4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铜尾矿库白羊草根域和非根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第33-5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3-37页
        3.1.1 研究区概况第33-34页
        3.1.2 研究方法第34-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54页
        3.2.1 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特点第37-40页
        3.2.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40-44页
        3.2.3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作用第44-52页
        3.2.4 生态位和中性过程对微生物群落构建的相对作用第52-54页
    3.3 讨论第54-57页
        3.3.1 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特征第54页
        3.3.2 微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特点第54-55页
        3.3.3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55-56页
        3.3.4 微生物群落是由生态位过程还是中性过程决定?第56-57页
    3.4 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4.1 研究结论第59-60页
        4.1.1 铜尾矿库白羊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rDNA-ITS系统发育第59页
        4.1.2 铜尾矿库白羊草根域和非根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第59-60页
    4.2 问题与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75-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水热动态地理变异解释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下一篇:AcMNPV-BmK IT对杆状病毒Ac109与Ac30蛋白的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