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然环境的红海滩游客中心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1-12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课题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及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及现状 | 第14-16页 |
1.3 课题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背景分析与概念来源 | 第18-28页 |
2.1 红海滩游客中心项目背景介绍 | 第18-22页 |
2.1.1 景区发展概况 | 第18-20页 |
2.1.2 自然环境条件 | 第20-21页 |
2.1.3 旅游市场需求 | 第21-22页 |
2.2 整体设计理念 | 第22-23页 |
2.2.1 突显景区自然文化 | 第22-23页 |
2.2.2 表达自然环境特征 | 第23页 |
2.2.3 尊重景区自然环境 | 第23页 |
2.3 结合自然环境的设计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3.1 古典哲学思想 | 第24-25页 |
2.3.2 有机建筑理论 | 第25-26页 |
2.3.3 共生建筑理论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顺应自然的整体形象塑造 | 第28-40页 |
3.1 整体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 第28-32页 |
3.1.1 选址结合景区结构 | 第28-29页 |
3.1.2 区域环境梳理 | 第29-32页 |
3.2 建筑形象对自然环境的摹写 | 第32-38页 |
3.2.1 湿地飞鸟的态势抽象 | 第32-34页 |
3.2.2 植被草木的肌理提取 | 第34-36页 |
3.2.3 红海滩景观的色彩再现 | 第36-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依托自然的建筑空间塑造 | 第40-60页 |
4.1 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功能设置 | 第40-42页 |
4.1.1 游客中心功能设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2 功能设置的共生设计方式 | 第41-42页 |
4.2 适应自然环境的空间生成 | 第42-49页 |
4.2.1 顺应自然的建筑平面演化 | 第42-44页 |
4.2.2 吸纳自然的腔体空间构筑 | 第44-47页 |
4.2.3 融合自然的灰色缘侧设置 | 第47-49页 |
4.3 隐喻自然风景的意境营造 | 第49-58页 |
4.3.1 渗透自然环境 | 第50-52页 |
4.3.2 使用自然材料 | 第52-55页 |
4.3.3 再现自然光影 | 第55-56页 |
4.3.4 引入自然元素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尊重自然的建筑技术性完善 | 第60-72页 |
5.1 契合自然环境的钢木复合结构应用 | 第60-66页 |
5.1.1 建筑主体结构选型 | 第60-62页 |
5.1.2 观景塔与主体协调 | 第62-64页 |
5.1.3 结构细部节点设计 | 第64-66页 |
5.2 适应自然气候的围护结构构造 | 第66-70页 |
5.2.1 适应寒冷气候的墙体构造 | 第66-67页 |
5.2.2 适应降水条件的屋面构造 | 第67-69页 |
5.2.3 适应日照环境的遮阳格栅 | 第69-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设计项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