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荀子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国内外的荀子研究状况 | 第13-19页 |
·研究成果分析 | 第19-20页 |
·传统荀学的现代诠释 | 第20-24页 |
·观念·价值·体系的生成 | 第21-22页 |
·荀子文艺观的核心精神 | 第22-24页 |
·荀学研究的理路与思考 | 第24-3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阐释对象与范畴 | 第26-27页 |
·论证方法与理路 | 第27-28页 |
·行文结构与安排 | 第28-29页 |
·写作创新与不足 | 第29-32页 |
第2章 "人性"之思与"生命"之维: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的历史发生 | 第32-63页 |
·人性之思 | 第32-42页 |
·人性论:素朴的自然显现 | 第33-39页 |
·性恶论:欲望的功利之源 | 第39-42页 |
·生命之维 | 第42-53页 |
·天人论:个性自由的诠释 | 第42-46页 |
·生存论:矛盾的价值尺度 | 第46-53页 |
·"善""恶"之辨:"荀子""孟子"之比较 | 第53-63页 |
·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 | 第54-56页 |
·差异与悖辩 | 第56-63页 |
第3章 "教化"之功与向"善"之道: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的理论向度 | 第63-100页 |
·清醒的问题意识与艺术的审美动因 | 第63-67页 |
·"性恶"的理论预设 | 第63-64页 |
·"解蔽"的逻辑指向 | 第64-67页 |
·"善假于物"的教化方式与"入世求存"的学术理想 | 第67-83页 |
·教化功利观的多元呈现与审美表达 | 第67-75页 |
·"制"人之思与"教化"之质 | 第75-81页 |
·社会本位规约下的求"全"之术 | 第81-83页 |
·"心"·"言"·"道" | 第83-89页 |
·从"修身"到"见善自存"的内美升华 | 第84-86页 |
·从"言教"到"君子必辨"的策略哲学 | 第86-87页 |
·从"立己之学"到"明己之道"的功利目标 | 第87-89页 |
·在"有待"与"无待"之间:"荀子""庄子"之比较 | 第89-100页 |
·"天为"与"人为":释"道"之辩 | 第89-92页 |
·"类"与"游":体"道"之辩 | 第92-94页 |
·"群分"与"自适":存"道"之辩 | 第94-97页 |
·"言教"与"不言":明"道"之辩 | 第97-100页 |
第4章 "礼"义之隆与乐"乐"之重: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的实践理想 | 第100-138页 |
·"礼"论:化形于外的功利诠释 | 第100-113页 |
·"礼"之审美缘起 | 第100-102页 |
·"礼"之多维内蕴 | 第102-107页 |
·"礼"之理论基础 | 第107-110页 |
·"礼"之文化性征 | 第110-111页 |
·"礼"之价值功能 | 第111-113页 |
·"乐"论:化心于内的文艺实践 | 第113-124页 |
·"乐"之本体论 | 第114-115页 |
·"乐"之表现论 | 第115-118页 |
·"乐"之性征论 | 第118-122页 |
·"乐"之功能论 | 第122-124页 |
·"差序格局"的建构与传统视阈的自觉反思 | 第124-131页 |
·可以"群"与"礼乐"之社会功用 | 第124-127页 |
·"仕途"欲望与"士"的崛起 | 第127-130页 |
·文化的反思与审美的重构 | 第130-131页 |
·"礼""乐"之争胜:"荀子""墨子"之比较 | 第131-138页 |
·"非乐"与"乐教" | 第131-133页 |
·"节用"与"功用" | 第133-136页 |
·克己复"礼"与"礼"的超越 | 第136-138页 |
第5章 "文"华之崇与"质"素之尚: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的艺术追求 | 第138-172页 |
·美的本质探寻与功利价值 | 第138-141页 |
·"美"的探问与"文"的提出 | 第139-140页 |
·审美诉求与功利价值 | 第140-141页 |
·美的艺术架构与文采修饰 | 第141-155页 |
·礼乐爱敬之达 | 第142-146页 |
·饰美修身之术 | 第146-148页 |
·巫祝卜筮之重 | 第148-150页 |
·复情俱文之悦 | 第150-151页 |
·文章辞彩之华 | 第151-154页 |
·溢美通明之治 | 第154-155页 |
·美之真纯"中和"与真伪之辩 | 第155-166页 |
·主体之内在修养与人格气度 | 第156-157页 |
·"去伪存真"与据"真"存"伪" | 第157-162页 |
·"情文兼备"之下的审美愉悦 | 第162-166页 |
·"文""质"之悖论:"荀子""韩非子"之比较 | 第166-172页 |
·本体之辩:"重质轻文"与"重文尚饰" | 第166-167页 |
·功用之辩:"以文害用"与"文质至备" | 第167-168页 |
·主体之辩:"修身之饰"与"法度之约" | 第168-169页 |
·政道之辩:"隆礼重德"与"轻德尚力" | 第169-172页 |
第6章 "诗"意之象与"和谐"之美: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的审美赋格 | 第172-203页 |
·《荀子》引诗与文本传统 | 第172-189页 |
·荀子引诗之历史缘起 | 第183-185页 |
·荀子引诗之文化表征 | 第185-188页 |
·荀子引诗之审美诠释 | 第188-189页 |
·《荀子》论诗与荀子诗学 | 第189-197页 |
·荀子论诗之文本呈现 | 第190-194页 |
·荀子诗论之审美构建 | 第194-197页 |
·《荀子》功利文艺观的核心回溯与审美旨归 | 第197-203页 |
·文学传播的早期实践与两汉诗学的深远影响 | 第197-199页 |
·"适中合度"的设想与"和谐"之美的追求 | 第199-203页 |
第7章 "视野"之中与"主流"之外: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的整体观照 | 第203-222页 |
·荀子的文学实践与审美取向 | 第203-213页 |
·《赋》篇与骈俪之美的文本呈现 | 第204-208页 |
·隐晦言说与艺术审美的独特表述 | 第208-211页 |
·"赋"之文本价值与文艺实践的理论自觉 | 第211-213页 |
·文艺思想的整体把握与宏观审视 | 第213-222页 |
·差异之端的审美诉求 | 第213-214页 |
·功利之用的价值悖论 | 第214-218页 |
·文化透视与历史认同 | 第218-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30页 |
致谢 | 第230-2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231-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