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1. 课题由来 | 第10-11页 |
1.2.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硬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5-33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生物神经网络 | 第15-17页 |
2.2.1. 神经元 | 第15-16页 |
2.2.2. 神经元的互联通信 | 第16页 |
2.2.3. 生物神经网络和通用计算机的不同 | 第16-17页 |
2.3. 脉冲神经网络 | 第17-27页 |
2.3.1. 第一、二代人工神经网络 | 第18页 |
2.3.2. 第三代人工神经网络 | 第18页 |
2.3.3. 脉冲神经网络模型 | 第18-24页 |
2.3.4. 神经元的脉冲形式和含义 | 第24-25页 |
2.3.5. 脉冲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 第25-27页 |
2.4. 脉冲神经网络硬件实现的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2.4.1. 大规模脉冲神经网络实现方法 | 第27-28页 |
2.4.2. 基于片上网络的神经元互联通信机制 | 第28-30页 |
2.4.3. 脉冲神经网络验证测试平台 | 第30-31页 |
2.5. 脉冲神经网络硬件系统优化策略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一种低资源的神经元硬件结构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神经元和突触模型 | 第33-34页 |
3.3. 基于计算组件共享机制的神经元节点硬件实现方案 | 第34-40页 |
3.3.1. 架构概览 | 第34-35页 |
3.3.2. 突触实现 | 第35-37页 |
3.3.3.单个神经实现 | 第37-38页 |
3.3.4. 多个神经元实现 | 第38-39页 |
3.3.5. 系统整体工作流程 | 第39-40页 |
3.4. 性能分析 | 第40-45页 |
3.4.1. 功能验证 | 第41-43页 |
3.4.2. 可拓展性 | 第43-45页 |
3.4.3. 性能对比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一种逻辑简洁、低资源消耗的神经元节点互联通信机制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低资源的神经元节点互联通信机制 | 第46-51页 |
4.2.1. 互联通信架构概览 | 第46-47页 |
4.2.2. 高效的调度机制 | 第47-50页 |
4.2.3. 系统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 | 第50-51页 |
4.3. 性能分析 | 第51-57页 |
4.3.1. 评价方法 | 第51-53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4.3.3. 硬件实现 | 第54-55页 |
4.3.4. 性能对比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脉冲神经网络硬件系统可视化性能监测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可视化性能监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58-59页 |
5.3. 可视化性能监测环境的设计 | 第59-64页 |
5.3.1. 系统整体架构 | 第59-60页 |
5.3.2. 控制系统设计 | 第60-62页 |
5.3.3.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第62-63页 |
5.3.4. 通信模块设计 | 第63页 |
5.3.5. 人机交互界面 | 第63-64页 |
5.4. 可视化性能监测软件功能介绍及其性能测试 | 第64-67页 |
5.4.1. 参数配置 | 第64-65页 |
5.4.2. 功能验证 | 第65-66页 |
5.4.3. 硬件开销分析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6.1. 总结 | 第68页 |
6.2. 未来工作的设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