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缘起: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对于完善中国园林建筑研究框架的学术意义 | 第11页 |
1.2.2 对于深化风景园林传统延承与现代革新的文化意义 | 第11-12页 |
1.2.3 对于园林建筑设计手法拓展与深化的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1 基于亭的考察揭示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和风格变迁 | 第12-13页 |
1.3.2 基于亭的考察摸索中国现代园林建筑中“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 第13页 |
1.3.3 基于亭的考察探究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技巧与特点 | 第13页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3-15页 |
1.4.1 园林建筑 | 第13-14页 |
1.4.2 亭 | 第14-15页 |
1.4.3 意匠 | 第15页 |
1.5 研究范围及史料来源 | 第15-17页 |
1.5.1 时间界定 | 第15页 |
1.5.2 空间界定 | 第15-16页 |
1.5.3 史料来源 | 第16-17页 |
1.6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评述 | 第17-18页 |
1.7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评述 | 第18-24页 |
1.7.1 园林建筑、园亭营造史的梳理 | 第19-20页 |
1.7.2 特定环境或地域中亭的调查评析 | 第20-21页 |
1.7.3 传统园林建筑营造技法的研究及其现代传承 | 第21-22页 |
1.7.4 园林建筑及园亭的美学意境及文化内涵研究 | 第22-23页 |
1.7.5 文学作品及古典文献中“亭”的文化意象考察 | 第23页 |
1.7.6 中外古亭的比较研究 | 第23-24页 |
1.8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9 章节安排 | 第25-27页 |
2 古今纵览:亭的发展历程概述 | 第27-37页 |
2.1 古代及近代亭的发展 | 第27-33页 |
2.2 1950s-1990s亭的发展 | 第33-37页 |
2.2.1 50年代民族主义初探 | 第33-35页 |
2.2.2 60至70年代缓慢前进 | 第35页 |
2.2.3 80年代多元共生格局 | 第35-36页 |
2.2.4 90年代集中造亭现象 | 第36-37页 |
3 不拘一格:亭的建筑营造意匠 | 第37-101页 |
3.1 亭之造型意匠 | 第37-81页 |
3.1.1 传统式样亭的简化革新 | 第42-56页 |
3.1.2 地域本土风格的探索 | 第56-62页 |
3.1.3 少数民族形式的现代继承 | 第62-65页 |
3.1.4 多元形式的涌现 | 第65-81页 |
3.2 亭之选材意匠 | 第81-92页 |
3.2.1 竹、茅、树皮 | 第82-86页 |
3.2.2 钢筋混凝土构造 | 第86-90页 |
3.2.3 其他构造材料 | 第90-91页 |
3.2.4 装饰材料 | 第91-92页 |
3.3 亭之功能内涵 | 第92-99页 |
3.3.1 纪念亭 | 第92-93页 |
3.3.2 防护亭 | 第93页 |
3.3.3 摄影亭 | 第93-95页 |
3.3.4 商业亭 | 第95-98页 |
3.3.5 兽笼与赏景结合 | 第98-9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4 因地制宜:亭的环境经营意匠 | 第101-114页 |
4.1 山亭 | 第101-108页 |
4.1.1 山道崎岖,务求幽静 | 第102页 |
4.1.2 高屋建瓴,突破天际 | 第102-105页 |
4.1.3 盘踞山脊,横向构图 | 第105-106页 |
4.1.4 凌空绝壁,化险为夷 | 第106-108页 |
4.2 水亭 | 第108-111页 |
4.2.1 高临水上,收水岸风光 | 第108-109页 |
4.2.2 低伏水中,尽亲水之兴 | 第109页 |
4.2.3 以岸为基,与环境一体 | 第109-110页 |
4.2.4 立于桥上,造飞流之势 | 第110-111页 |
4.2.5 结合雕塑,增景致活力 | 第111页 |
4.3 其他园亭 | 第111-11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5 与古为新:亭的文化意蕴意匠 | 第114-125页 |
5.1 自然现象和风景的赞美 | 第114-115页 |
5.2 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 | 第115-116页 |
5.3 近现代学术的象征 | 第116-117页 |
5.4 古代历史人物的讴歌 | 第117-118页 |
5.5 近现代历史进程的纪念性 | 第118-124页 |
5.5.1 对革命志士与事迹的纪念 | 第118-122页 |
5.5.2 对群众政治运动的纪念 | 第122-124页 |
5.5.3 对友好国际交往的纪念 | 第12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附录 :中国“亭”简况一览表(1950s-1990s) | 第133-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