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序言 | 第14-23页 |
1.1 物态方程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物态方程的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2.1 理论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2.2 实验测量方法 | 第18页 |
1.2.3 模拟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1.3 疏松材料及其物态方程 | 第19-21页 |
1.4 泡沫Au的应用 | 第21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疏松物质EOS研究现状 | 第23-43页 |
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2.2 模拟研究 | 第31-36页 |
2.3 实验研究现状 | 第36-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理论模型分析与讨论 | 第43-55页 |
3.1 反常压缩特性分析 | 第43-44页 |
3.2 模型的输入参数 | 第44-47页 |
3.2.1 参数R | 第44-46页 |
3.2.2 模型的其他输入参数 | 第46-47页 |
3.3 理论模型的数值计算 | 第47-54页 |
3.3.1 数值计算程序验证 | 第47-48页 |
3.3.2 输入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第48-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泡沫Au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第55-68页 |
4.1 分子动力学计算 | 第55-56页 |
4.2 Au的嵌入原子势 | 第56-58页 |
4.3 泡沫Au的冲击响应模拟 | 第58-67页 |
4.3.1 构型的建立方法 | 第58-59页 |
4.3.2 结构的稳定性 | 第59-64页 |
4.3.3 泡沫Au的模拟结果 | 第64-67页 |
4.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泡沫Au的实验研究 | 第68-86页 |
5.1 加载源 | 第68-69页 |
5.2 诊断方法 | 第69-72页 |
5.2.1 任意反射面速度干涉仪 | 第69-70页 |
5.2.2 被动式冲击波速度诊断系统 | 第70-71页 |
5.2.3 其他辅助诊断设备 | 第71-72页 |
5.3 辐射加载源特性实验 | 第72-75页 |
5.3.1 平面靶 | 第73页 |
5.3.2 实验结果 | 第73-75页 |
5.4 泡沫Au的高压冲击实验 | 第75-84页 |
5.4.1 阻抗匹配法 | 第75-78页 |
5.4.2 泡沫Au | 第78-80页 |
5.4.3 台阶靶 | 第80-82页 |
5.4.4 流体力学模拟 | 第82-84页 |
5.4.5 实验结果 | 第84页 |
5.5 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86-102页 |
6.1 误差分析 | 第86-87页 |
6.2 冲击波速度 | 第87-90页 |
6.3 冲击波的特性 | 第90-94页 |
6.3.1 平面性 | 第90-91页 |
6.3.2 预热效应 | 第91-92页 |
6.3.3 稳定性 | 第92-94页 |
6.4 稳定性修正 | 第94-97页 |
6.5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的对比 | 第97-101页 |
6.5.1 实验结果与SESAME数据库和QEOS模型 | 第97-98页 |
6.5.2 实验结果与Geng HY模型 | 第98-100页 |
6.5.3 讨论与分析 | 第100-101页 |
6.6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02-106页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02-103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个人简历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