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17页 |
一、IgG4相关性肝病的诊断 | 第17-30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0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1.2 相关定义及标准 | 第17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1.1.3.1 药物和试剂 | 第17页 |
1.1.3.2 主要溶液配置方法 | 第17页 |
1.1.4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1.1.4.1 HE染色评价肝组织炎性反应分级和纤维化分期 | 第17-18页 |
1.1.4.1.1 HE染色的实验操作步骤 | 第17-18页 |
1.1.4.1.2 HE染色结果的分析 | 第18页 |
1.1.4.2 免疫组化检测IgG4~+浆细胞和IgG+浆细胞的表达 | 第18-19页 |
1.1.4.2.1 免疫组化实验操作步骤 | 第18-19页 |
1.1.4.2.2 免疫组化结果的分析 | 第19页 |
1.1.5 病历资料收集方法 | 第19页 |
1.1.6 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1.2 结果 | 第20-27页 |
1.2.1 2 例IgG4相关性肝病患者的诊疗过程 | 第20-22页 |
1.2.2 不明原因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 | 第22页 |
1.2.3 肝组织IgG4~+浆细胞浸润情况 | 第22-23页 |
1.2.4 伴IgG4~+细胞但不能诊断为IgG4相关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 第23-25页 |
1.2.5 伴或不伴IgG4~+浆细胞浸润患者临床特点 | 第25-27页 |
1.2.5.1 基本特征比较 | 第25-26页 |
1.2.5.2 血清学指标比较 | 第26页 |
1.2.5.3 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 | 第26-27页 |
1.3 讨论 | 第27-29页 |
1.4 小结 | 第29-30页 |
二、伴血清IgG4升高的肝损伤的诊断 | 第30-37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0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2.1.3 统计学分析 | 第30页 |
2.2 结果 | 第30-35页 |
2.2.1 血清IgG4升高患者的性别、年龄特征及各科室送检情况 | 第30-31页 |
2.2.2 血清IgG4升高患者的主要诊断 | 第31页 |
2.2.3 血清IgG4升高伴发肝功能损伤患者的主要诊断及肝功能水平 | 第31-33页 |
2.2.4 IgG4-RD伴肝损伤患者激素治疗效果 | 第33-35页 |
2.3 讨论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三、伴IgG4升高的肝损伤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变化 | 第37-42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37-39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37-38页 |
3.1.2.1 主要设备 | 第37页 |
3.1.2.2 药物和试剂 | 第37页 |
3.1.2.3 主要溶液配置方法 | 第37-38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3.1.3.1 MILLIPLEX方法检测患者血清Th1和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第38页 |
3.1.3.1.1 操作步骤 | 第38页 |
3.1.3.1.2 结果分析 | 第38页 |
3.1.4 统计方法 | 第38-39页 |
3.2 结果 | 第39-40页 |
3.2.1 血清IgG4升高患者于正常对照组细胞因子的差异 | 第39-40页 |
3.3 讨论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重要学术交流说明 | 第46-47页 |
综述 IgG4相关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第47-5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