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在多环芳烃降解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9-26页 |
1.1 多环芳烃的污染与修复现状 | 第9-16页 |
1.1.1 多环芳烃 | 第9-11页 |
1.1.2 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 第11-13页 |
1.1.3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 第13-16页 |
1.2 活化过硫酸盐技术 | 第16-20页 |
1.2.1 过硫酸盐简介 | 第16-17页 |
1.2.2 过硫酸盐的活化方法 | 第17-19页 |
1.2.3 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纳米零价铁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1 纳米零价铁 | 第20页 |
1.3.2 纳米零价铁的改性方法 | 第20-23页 |
1.3.3 纳米零价铁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 纳米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的研究进展 | 第24页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和表征 | 第26-33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3.1 分散型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法 | 第28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8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8-29页 |
2.3.4 X射线衍射 | 第29页 |
2.3.5 纳米零价铁的性能表征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2.4.1 不同分散剂改性纳米零价铁的效果 | 第29-30页 |
2.4.2 纳米零价铁形态结构表征 | 第30页 |
2.4.3 纳米零价铁化学特性 | 第30-31页 |
2.4.4 纳米零价铁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效果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纳米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效果 | 第33-41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3.1 菲/芘/荧蒽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34页 |
3.3.2 nZVI-PS液相降解体系的构建及氧/活化剂浓度比的优化 | 第34-35页 |
3.3.3 nZVI-PS液相降解体系的初始pH的优化 | 第3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3.4.1 菲/芘/荧蒽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 第35-37页 |
3.4.2 氧/活化剂浓度比对nZVI-PS体系降解菲/芘/荧蒽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3 初始pH值对nZVI-PS降解菲体系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纳米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多环芳烃机理的探究 | 第41-50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2页 |
4.3.2 X射线衍射 | 第42页 |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第42-43页 |
4.3.4 电子顺磁共振检测 | 第43页 |
4.3.5 自由基淬灭实验 | 第43-4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4.4.1 降解前后纳米零价铁的形貌变化 | 第44页 |
4.4.2 降解前后纳米零价铁的成分变化 | 第44-46页 |
4.4.3 自由基种类及强度在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