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卡巴拉汀透皮贴片的处方及工艺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引言第9-10页
1.绪论第10-23页
    1.1 阿尔兹海默症第10-11页
    1.2 卡巴拉汀第11-14页
        1.2.1 理化性质第11-12页
        1.2.2 适应症第12页
        1.2.3 药理作用第12页
        1.2.4 艾斯能贴片的药代动力学作用第12-14页
    1.3 透皮给药系统第14-22页
        1.3.1 皮肤的屏障功能第14页
        1.3.2 药物理化性质对经皮透过性影响第14-16页
        1.3.3 透皮贴剂的结构类型第16-18页
        1.3.4 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第18-21页
        1.3.5 DIA型透皮贴剂的制备工艺第21页
        1.3.6 DIA型贴剂的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 立题依据第22-23页
2.处方前研究第23-36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3-24页
        2.2.2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第24页
        2.2.3 实验动物第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7页
        2.3.1 HPLC方法第24-25页
        2.3.2 RVS强制降解实验第25-26页
        2.3.3 溶解性测试第26页
        2.3.4 沸点测试第26页
        2.3.5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P_(o/w))测定第26-27页
        2.3.6 RVS稳定性研究第27页
        2.3.7 RVS在生理盐水中稳定性第27页
        2.3.8 RVS皮肤中稳定性第2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7-35页
        2.4.1 RVS含量HPLC分析方法验证第27-31页
        2.4.2 RVS强制降解实验第31-32页
        2.4.3 沸点测试第32页
        2.4.4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P_(o/w))第32-33页
        2.4.5 RVS稳定性第33页
        2.4.6 RVS在不同溶液中溶解度及其在生理盐水中24h稳定性第33-34页
        2.4.7 RVS在皮肤中的稳定性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3.RVS透皮贴剂的处方研究第36-52页
    3.1 引言第36-37页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7-38页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7页
        3.2.2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第37-38页
        3.2.3 实验动物第38页
    3.3 实验方法第38-40页
        3.3.1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RVS贴片的制备第38页
        3.3.2 丙烯酸树脂RVS贴片的制备第38页
        3.3.3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与丙烯酸树脂共混处方的制备第38页
        3.3.4 聚硅氧烷压敏胶RVS贴片的制备第38页
        3.3.5 RVS双层贴片制备第38-39页
        3.3.6 RVS贴片影响因素实验第39页
        3.3.7 体外释放实验第39页
        3.3.8 体外透皮实验第39-40页
        3.3.9 膜材吸附性实验第4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0-50页
        3.4.1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筛选第40-41页
        3.4.2 聚丙烯酸树脂的筛选第41-42页
        3.4.3 丙烯酸酯压敏胶与聚丙烯酸树脂复配基质的筛选第42-44页
        3.4.4 聚硅氧烷压敏胶的筛选第44-47页
        3.4.5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与丙烯酸树脂复配比例筛选第47-48页
        3.4.6 二甲硅油用量筛选实验第48-49页
        3.4.7 抗氧剂筛选第49-50页
        3.4.8 膜材筛选第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4.RVS贴剂的工艺研究第52-60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试剂与仪器第52-53页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52-53页
        4.2.2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第53页
        4.2.3 实验动物第53页
    4.3 实验方法第53-55页
        4.3.1 含药层混药工艺第54页
        4.3.2 含药层混药时间第54页
        4.3.3 含药层涂布工艺第54页
        4.3.4 含药层烘干工艺第54页
        4.3.5 黏附层混合时间第54页
        4.3.6 黏附层涂布工艺第54-5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5-58页
        4.4.1 含药层混药工艺第55-56页
        4.4.2 含药层涂布工艺第56页
        4.4.3 含药层烘干工艺第56-57页
        4.4.4 黏附层混料工艺第57页
        4.4.5 黏附层涂布工艺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5.质量及与参比制剂体外评价第60-66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60-61页
        5.2.1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60-61页
        5.2.2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第61页
    5.3 实验方法第61-62页
        5.3.1 含量测定第61页
        5.3.2 有关物质测定第61页
        5.3.3 黏附力研究第61页
        5.3.4 释放度研究第61页
        5.3.5 体外透皮实验第61-62页
        5.3.6 皮肤滞留第62页
        5.3.7 稳定性研究第62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2-65页
        5.4.1 含量测定第62页
        5.4.2 有关物质第62-63页
        5.4.3 黏附力研究第63页
        5.4.4 释放度研究第63-64页
        5.4.5 体外透皮实验第64页
        5.4.6 皮肤滞留第64-65页
        5.4.7 稳定性研究第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致谢第69-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体酮缓释凝胶制备与生物等效性影响因素体外研究
下一篇:黄酮7位烷氧基氨基磷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