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缓释凝胶制备与生物等效性影响因素体外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黄体酮 | 第9-15页 |
1.1.1 黄体酮的理化性质 | 第9页 |
1.1.2 黄体酮的生理作用 | 第9-10页 |
1.1.3 黄体酮的临床应用 | 第10-12页 |
1.1.4 黄体酮的给药剂型选择 | 第12-15页 |
1.2 阴道及其给药系统 | 第15-21页 |
1.2.1 阴道的生理结构 | 第15-17页 |
1.2.2 阴道给药系统 | 第17-19页 |
1.2.3 阴道给药剂型 | 第19-21页 |
1.3 凝胶剂型给药方式 | 第21-24页 |
1.3.1 凝胶剂 | 第21-22页 |
1.3.2 黏膜黏附性材料 | 第22-23页 |
1.3.3 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制剂的处方优化研究 | 第25-35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5-26页 |
2.1.1 药品与试剂 | 第25页 |
2.1.2 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2.1 制剂处方制备方法及评价 | 第26-30页 |
2.2.2 乳化剂辅料筛选 | 第30-31页 |
2.2.3 润湿剂辅料筛选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2.3.1 乳化剂的种类和含量筛选 | 第32-34页 |
2.3.2 润湿剂含量考察 | 第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3 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35-41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5-36页 |
3.1.1 药品与试剂 | 第35-36页 |
3.1.2 仪器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2.1 制剂制备工艺 | 第36-37页 |
3.2.2 水相制备工艺参数优化 | 第37页 |
3.2.3 乳化工艺参数优化 | 第37-38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38-40页 |
3.3.1 水相制备工艺参数优化 | 第38-39页 |
3.3.2 乳化工艺参数优化 | 第39页 |
3.3.3 最佳制备工艺参数流程图 | 第39-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4 制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41-45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4.1.1 药品与试剂 | 第41-42页 |
4.1.2 仪器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1 高温影响因素实验 | 第42页 |
4.2.2 高湿影响因素实验 | 第42页 |
4.2.3 光照影响因素实验 | 第42-43页 |
4.2.4 加速实验 | 第43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4.3.1 高温影响因素实验 | 第43页 |
4.3.2 高湿影响因素实验 | 第43页 |
4.3.3 光照影响因素实验 | 第43-44页 |
4.3.4 加速实验 | 第44-45页 |
4.4 小结 | 第45页 |
5 制剂的质量研究 | 第45-57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5.1.1 药品与试剂 | 第45-46页 |
5.1.2 仪器 | 第4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5.2.1 含量测定 | 第46-48页 |
5.2.2 释放度 | 第48-49页 |
5.2.3 山梨酸测定 | 第49-5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5.3.1 含量测定 | 第50-54页 |
5.3.2 释放度 | 第54-56页 |
5.3.3 山梨酸测定 | 第56-57页 |
5.4 小结 | 第57页 |
6 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第57-62页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7-58页 |
6.1.1 药品与试剂 | 第57-58页 |
6.1.2 仪器 | 第58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6.2.1 体外透膜给药实验 | 第58-59页 |
6.2.2 药物黏膜滞留实验 | 第59-60页 |
6.2.3 药物黏膜代谢实验 | 第60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1页 |
6.3.1 体外透膜给药实验 | 第60页 |
6.3.2 药物黏膜滞留实验 | 第60-61页 |
6.3.3 药物黏膜代谢实验 | 第61页 |
6.4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