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归纳总结法 | 第14-15页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政府公信力与网络舆情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2.1 政府公信力概述 | 第16-18页 |
2.1.1 政府公信力概念 | 第16页 |
2.1.2 政府公信力特征 | 第16-17页 |
2.1.3 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2.2 网络舆情概述 | 第18-20页 |
2.2.1 网络舆情概念 | 第18-19页 |
2.2.2 网络舆情特点 | 第19-20页 |
2.2.3 网络舆情功能 | 第20页 |
2.3 政府公信力理论来源 | 第20-22页 |
2.3.1 政治合法性 | 第20-21页 |
2.3.2 公权制衡 | 第21页 |
2.3.3 政府行政能力 | 第21-22页 |
第3章 网络舆情与政府公信力的关联分析 | 第22-26页 |
3.1 善用网络舆情可以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22-24页 |
3.1.1 网络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新途径 | 第22页 |
3.1.2 网络传播有助于扩大公众知情权 | 第22-24页 |
3.2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 第24-26页 |
3.2.1 网络谣言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 第24页 |
3.2.2 网络暴力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 第24-26页 |
第4章 网络舆情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4.1 政府提升公信力的不懈努力 | 第26-28页 |
4.1.1 各级政府网络舆情公关意识提高 | 第26页 |
4.1.2 网络舆情的响应速度提升 | 第26-27页 |
4.1.3 政务微博提升公信力 | 第27-28页 |
4.2 网络舆情背景下政府公信力面临危机 | 第28-34页 |
4.2.1 政府官员素质不胜任网络舆情时代要求 | 第28页 |
4.2.2 政府信息公开度不胜任公民政治参与度 | 第28-30页 |
4.2.3 政府回应不足以解决危机 | 第30-31页 |
4.2.4 政府官员廉洁度不能让公众满意 | 第31-32页 |
4.2.5 适应网络舆情发展的社会公众素质亟需提高 | 第32-34页 |
第5章 发达国家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措施及经验借鉴 | 第34-37页 |
5.1 新加坡的做法 | 第34-35页 |
5.1.1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第34页 |
5.1.2 政府公务员管理体制建设 | 第34-35页 |
5.2 美国的做法 | 第35-37页 |
5.2.1 健全政府责任立法与设计失信惩罚机制 | 第35页 |
5.2.2 开展反腐行动与道德基础运动 | 第35-37页 |
第6章 应对网络舆情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 第37-42页 |
6.1 建设服务型、信用型政府 | 第37-38页 |
6.1.1 建立诚信教育机制 | 第37页 |
6.1.2 建立干部诚信评价机制 | 第37页 |
6.1.3 建立干部诚信奖惩机制 | 第37-38页 |
6.2 提高网络平台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 第38页 |
6.3 注意应对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 | 第38-39页 |
6.3.1 与网络媒体良性互动 | 第38页 |
6.3.2 引导话题走向 | 第38页 |
6.3.3 建立及时有效的网络舆情对冲机制 | 第38-39页 |
6.4 加大网络打击贪污腐败力度 | 第39-40页 |
6.4.1 扩大监督主体 | 第39页 |
6.4.2 丰富监督方式 | 第39页 |
6.4.3 提高反腐效率 | 第39-40页 |
6.4.4 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 | 第40页 |
6.5 拓宽网络监督、民众监督渠道 | 第40-41页 |
6.5.1 重视政府网站建设 | 第40页 |
6.5.2 运用多样化的沟通手段 | 第40-41页 |
6.5.3 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 第41页 |
6.6 提升公民政治素质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