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膜结构节点破坏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1.5.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16-18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2 膜结构体系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2.1 膜结构体系的分类 | 第19-21页 |
2.1.1 充气式膜结构 | 第19页 |
2.1.2 张拉式膜结构 | 第19-20页 |
2.1.3 骨架式膜结构 | 第20页 |
2.1.4 索穹顶结构 | 第20-21页 |
2.2 膜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2.1 形态分析 | 第21-22页 |
2.2.2 荷载分析 | 第22页 |
2.2.3 裁剪分析 | 第22-23页 |
3 膜结构节点的设计原则与常见连接形式 | 第23-36页 |
3.1 膜结构节点的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3.2 膜结构的节点分类 | 第24-35页 |
3.2.1 膜材与膜材的连接 | 第24-27页 |
3.2.2 索材与膜材的连接 | 第27-32页 |
3.2.3 膜材与刚性边界的连接 | 第32-33页 |
3.2.4 膜角节点的连接 | 第33-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不同因素对膜节点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 第36-47页 |
4.1 不同因素对膜节点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40页 |
4.1.1 ANSYS软件相关内容介绍 | 第36-37页 |
4.1.2 螺栓夹板连接的有限元模型 | 第37-38页 |
4.1.3 螺栓夹板连接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8-40页 |
4.2 数值模拟分析结论 | 第40-41页 |
4.3 不同因素对膜节点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41-44页 |
4.4 试验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4.5 试验与模拟的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螺栓夹板与U形夹具连接节点破坏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 第47-65页 |
5.1 螺栓夹板与U形夹具连接节点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55页 |
5.1.1 张拉膜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 第47-49页 |
5.1.2 模拟不同工况下膜面测点的位移、应力、应变 | 第49-52页 |
5.1.3 膜面测点编号和数据处理 | 第52-55页 |
5.2 数值模拟分析结论 | 第55页 |
5.3 螺栓夹板与U形夹具连接节点破坏的试验研究 | 第55-59页 |
5.3.1 试验模型的设计 | 第55-57页 |
5.3.2 双向拉伸试验 | 第57-59页 |
5.3.3 单向拉伸试验 | 第59页 |
5.4 试验研究结论 | 第59-63页 |
5.4.1 破坏现象 | 第59页 |
5.4.2 破坏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5.5 试验与模拟的对比分析 | 第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膜结构节点改进前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 第65-75页 |
6.1 膜结构节点构造及连接方式的改进措施 | 第65-68页 |
6.2 膜结构节点改进前和改进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 第68-74页 |
6.2.1 膜面最大位移、应力、应变的比较 | 第68-70页 |
6.2.2 膜面测点上位移、应力、应变的比较 | 第70-72页 |
6.2.3 膜面边角处剪应力的比较 | 第72-74页 |
6.3 对比分析结论 | 第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8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