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2-32页 |
1.1 根癌农杆菌是植物病原菌还是转基因工具菌 | 第12-20页 |
1.1.1 根癌农杆菌的研究历史 | 第12-14页 |
1.1.2 根癌农杆菌的致病机理 | 第14-19页 |
1.1.3 根癌农杆菌的应用及前景 | 第19-20页 |
1.2 根癌农杆菌趋化性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1.2.1 细菌趋化性的生物学作用和意义 | 第20-21页 |
1.2.2 细菌趋化响应的分子机理 | 第21-25页 |
1.2.3 根癌农杆菌趋化性的研究近况和特点 | 第25-27页 |
1.3 趋化系统中的偶联蛋白 | 第27-30页 |
1.3.1 偶联蛋白的种类、分布 | 第27-28页 |
1.3.2 偶联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28-29页 |
1.3.3 偶联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cheW_1和cheW_2基因缺失对根癌农杆菌趋化性的影响 | 第32-53页 |
引言 | 第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41页 |
2.1.1 菌株及质粒 | 第32-34页 |
2.1.2 各类试剂药品 | 第34页 |
2.1.3 培养基配方 | 第34-35页 |
2.1.4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35-37页 |
2.1.5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7-38页 |
2.1.6 抗体专一性的验证 | 第38-39页 |
2.1.7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9-40页 |
2.1.8 游动平板法测定根癌农杆菌对营养物质的趋化响应 | 第40页 |
2.1.9 测定根癌农杆菌对植物叶片组织分泌物的趋化响应 | 第40页 |
2.1.10 毛细管法测定根癌农杆菌对单一吸引物的趋化响应 | 第40-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2.2.1 cheW_1和cheW_2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43页 |
2.2.2 cheW基因缺失突变株的获得 | 第43-44页 |
2.2.3 CheW_1和CheW_2蛋白抗体专一性验证 | 第44-45页 |
2.2.4 Western blot验证cheW_1和cheW_2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第45-46页 |
2.2.5 缺失cheW基因对根癌农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2.2.6 缺失cheW基因对根癌农杆菌趋向营养物质的影响 | 第47-48页 |
2.2.7 缺失cheW基因对根癌农杆菌趋向植物释放的化学物质的影响 | 第48-49页 |
2.2.8 缺失cheW基因对根癌农杆菌趋向乙酰丁香酮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 讨论 | 第50-53页 |
第三章 CheW_1和CheW_2蛋白的功能鉴定 | 第53-63页 |
引言 | 第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3.1.1 菌株及质粒 | 第53-55页 |
3.1.2 细菌双杂交及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55页 |
3.1.3 His-tag Pull-down | 第55-56页 |
3.1.4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56页 |
3.1.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56页 |
3.1.6 游动平板法测定根癌农杆菌对营养物质的趋化响应 | 第5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3.2.1 CheW_1和CheW_2的互作蛋白预测 | 第56-57页 |
3.2.2 体内验证CheW_1和CheW_2与CheA的相互作用 | 第57-58页 |
3.2.3 体外验证CheW_1和CheW_2与CheA的相互作用 | 第58-59页 |
3.2.4 CheW_1和CheW_2对根癌农杆菌三元信号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5 eGFP-CheA融合蛋白的功能鉴定 | 第60-61页 |
3.3 讨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cheW_1和cheW_2基因影响根癌农杆菌趋化性的分子机理 | 第63-79页 |
引言 | 第6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7页 |
4.1.1 菌株及质粒 | 第63-66页 |
4.1.2 替换突变体的构建 | 第66页 |
4.1.3 蛋白荧光强度的测定 | 第66-67页 |
4.1.4 游动平板法测定根癌农杆菌对营养物质的趋化响应 | 第67页 |
4.1.5 测定根癌农杆菌对植物叶片组织分泌物的趋化响应 | 第6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4.2.1 替换突变体的鉴定 | 第67-68页 |
4.2.2 cheW_1和cheW_2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分析 | 第68-69页 |
4.2.3 CheW_1和CheW_2蛋白功能的差异比较 | 第69-71页 |
4.2.4 相同启动子条件下CheW_1和CheW_2蛋白表达水平验证 | 第71-72页 |
4.2.5 CheW_1和CheW_2的点突变位点的选择 | 第72-74页 |
4.2.6 CheW_1和CheW_2点突变表型验证 | 第74-75页 |
4.2.7 CheW_1和CheW_2点突变对二者与CheA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 讨论 | 第76-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9页 |
5.2 创新点 | 第79-8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4页 |
附录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