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环境风险交流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第12-28页
    一、问题意识第12-17页
    二、研究文献综述第17-25页
    三、研究意义第25-26页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第26-28页
第一章 环境风险交流制度的解释框架第28-47页
    第一节 环境风险交流的基本范畴第28-33页
        一、环境风险的产生第28-31页
        二、风险交流的认知第31页
        三、环境风险交流的意义第31-33页
    第二节 环境风险交流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第33-36页
        一、政府的权利和义务第33-34页
        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第34-35页
        三、公民及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第35-36页
    第三节 环境风险交流制度的内容第36-40页
        一、以参与主体划分为维度第36-38页
        二、以时间阶段划分为维度第38-40页
    第四节 环境风险交流的制度方法第40-47页
        一、环境风险交流制度设计的影响因素第40-42页
        二、环境风险交流的模型解析第42-44页
        三、环境信息工具的引入第44-47页
第二章 环境风险交流制度的理论依据第47-66页
    第一节 风险社会理论-----制度的分析框架第47-55页
        一、风险社会的含义考察第47-52页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第52-55页
    第二节 协商治理理论——沟通正当性的来源第55-62页
        一、协商民主理论第55-59页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第59-61页
        三、环境民主理论第61-62页
    第三节 风险预防理论-----治理法治的总体性要求第62-66页
        一、风险预防原则的存在基础第62-64页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含义第64-65页
        三、风险预防原则中的关注点第65-66页
第三章 环境风险交流法律制度的转型第66-77页
    第一节 参与主体维度:科技中心到沟通中心第66-69页
        一、科技中心视角第66-68页
        二、沟通中心视角第68-69页
    第二节 交流手段维度:命令管制工具、市场工具到信息工具第69-73页
        一、信息工具与命令控制工具第70-71页
        二、信息工具与市场工具第71-73页
    第三节 实施效果维度:无效沟通到有效沟通第73-77页
第四章 环境风险交流法律制度的困境检视第77-92页
    第一节 环境风险交流主体的法律困境第77-81页
        一、行政机关主导风险交流的制度困境第77-79页
        二、企业积极风险交流的制度困境第79-80页
        三、普通民众参与风险交流的制度困境第80-81页
    第二节 环境风险交流中信息工具的困境检视第81-86页
        一、环境信息的本体问题第82-83页
        二、环境风险交流的立法缺陷与根源第83-85页
        三、环境信息失灵第85-86页
    第三节 环境风险交流权责分配的困境检视第86-92页
        一、应有的风险交流行政程序的缺失第87-88页
        二、既有的风险交流存在“虚伪对话”与“空头承诺”第88-89页
        三、风险交流中少数人利益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第89-92页
第五章 环境风险交流制度的域外借鉴第92-98页
    第一节 美国:有毒物质释放清单制度与风险交流第92-94页
        一、有毒物质释放清单制度(TRI)的形成第92-93页
        二、TRI制度的风险交流作用第93-94页
    第二节 德国:合作治理与风险交流第94-96页
    第三节 日本:多元共治下的环境风险规制第96-97页
    第四节 域外经验小结与启示第97-98页
第六章 环境风险交流法律制度之完善第98-120页
    第一节 合作共治环境风险交流法律制度框架构建第98-102页
        一、风险决策前的风险交流制度第98-99页
        二、突发环境风险中的风险交流制度第99-101页
        三、风险处置后的风险交流制度第101-102页
    第二节 环境风险交流制度法律原则的明确第102-107页
        一、风险预防原则第102-105页
        二、公众参与原则第105-106页
        三、正当程序原则第106-107页
    第三节 环境风险交流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第107-113页
        一、多方参与主体的确定第107-109页
        二、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的保障第109-110页
        三、环境风险交流的实施形式第110-112页
        四、权利救济制度的完善第112-113页
    第四节 环境风险信息工具的制度完善第113-116页
        一、信息收集工具的制度完善第113-115页
        二、信息交流工具的制度改进第115-116页
        三、识别工具和补强工具的制度健全第116页
    第五节 环境风险交流的配套制度的改进第116-120页
        一、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第116-117页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第117-120页
结语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正义感的法律意涵及发生机制研究--基于相互性的解释
下一篇:农业生态资源资本化运营及其政策需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