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正义感的法律意涵及发生机制研究--基于相互性的解释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引论第15-29页
    一、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第15-16页
    二、文献综述第16-26页
        (一) 正义感研究简史第16-23页
        (二) 对正义感研究的分类综述第23-26页
        (三)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第26页
    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6-27页
    四、本研究的若干限定第27-29页
第一章 正义感的含义第29-71页
    第一节 正义感的文义第29-36页
        一、正义感中的“正义”第29-32页
            (一) 对于正义是什么存在着不同的解释第29页
            (二) 正义感中的“正义”是动机角度的解释第29-30页
            (三) 正义感中的“正义”应放到法理学的框架下理解第30-31页
            (四) 正义感中的“正义”是一种价值判断第31页
            (五) 正义的价值判断针对的是人的行为第31-32页
        二、正义感中的“感”第32-36页
            (一) 正义感中的“感”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由审目的判断产生的第32-33页
            (二) 正义感中的“感”是主体处在涉及利益的情境或互动过程中表达的情感或情绪(emotion)第33-34页
            (三) 正义感中的“感”有着特定的表达规则第34-36页
    第二节 正义感的结构第36-58页
        一、正义感的认知因素第36-45页
            (一) 认知的对象首先是自己的利益第36-39页
            (二) 法律规则是认知的对象第39-41页
            (三) 事实是认知的对象第41-44页
            (四) 相互性也是认知的对象第44-45页
        二、正义感的情感因素第45-56页
            (一) 正义感的情感因素指的是愤恨第45-47页
            (二) 愤恨产生自人的报复欲第47-48页
            (三) 愤恨是报复欲混合了法律评价第48-50页
            (四) 愤恨是一种较弱意义上的惩罚,它能激发其他较强意义的惩罚第50页
            (五) 愤恨是法律制裁的心理基础第50-52页
            (六) 愤恨可以清楚的阐明自身第52页
            (七) 正义感的情感因素并不包含满足感第52-54页
            (八) 对“愤恨导向法律实证主义”的回应第54-55页
            (九) 情感因素的存在对法律来说并非是负面的第55-56页
        三、正义感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关系第56-58页
    第三节 正义感与道德感的区别第58-71页
        一、正义与道德之区别第58-61页
        二、通过区分广义的道德和狭义的道德来处理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第61-65页
        三、从认知和情感的不同构成看正义感和道德感的区别第65-71页
            (一) 正义感和道德感在认知方面是不同的第65-68页
            (二) 正义感和道德感的情感因素是不同的第68-71页
第二章 基于相互性对正义感解释的合理性、限度与方式第71-130页
    第一节 基于相互性解释正义感的合理性第71-96页
        一、相互性的含义第71-72页
        二、相互性解释的含义第72-73页
        三、以相互性对正义感进行解释的合理性论证第73-96页
            (一) 相互性是比正义更为原初的概念第73-80页
            (二) 相互性是从动机角度对正义的解释第80-82页
            (三) 相互性发挥着维系社会交换的稳定和可预期性的重要功能第82-83页
            (四) 相互性的分类第83-86页
            (五) 相互性的发生模式第86-88页
            (六) 相互性与法律理论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第88-94页
            (七) 相互性作为一种解释方法或分析工具应用于多种理论创新或问题解决第94-96页
    第二节 相互性如何解释正义感第96-126页
        一、相互性解释正义感应受的限制第96-99页
            (一) 对相互性的第一个限制是:相互性关系的主体均是合理的利己主义者第96-98页
            (二) 对相互性的第二个限制是:相互性关系要创设“法律义务”第98-99页
        二、违反相互性的体现第99-126页
            (一) 行为违反实在法即违反相互性第99-101页
            (二) 当实在法为恶时,自然法是判定是否违反相互性的标准第101-108页
            (三) 自然法为何能作为判断违反相互性的标准第108-112页
            (四) 违反自然法的行为类型第112-117页
            (五) 判断回报是否适当的具体标准第117-125页
            (六) 自然法的标准可以作为实在法的标准的补充第125-126页
    第三节 正义感的发生模式:对相互性预期的违反第126-130页
        一、正义感的发生条件第126-128页
        二、正义感发生模式的逻辑表达第128-130页
第三章 基于相互性的正义感解释相对于其他解释理论的优势第130-145页
    第一节 主要正义感解释理论之评述及与相互性解释之对比第130-142页
        一、罗尔斯:基于正义原则对正义感的解释及与相互性解释之对比第130-135页
            (一) 罗尔斯基于正义原则对正义感的解释第130-133页
            (二) 基于相互性的正义感解释与罗尔斯正义感解释之对比第133-135页
        二、杜伯尔:基于移情对正义感的解释及与相互性解释之对比第135-136页
            (一) 杜伯尔对正义感的解释第135-136页
            (二) 基于相互性的正义感解释与之对比第136页
        三、慈济伟:基于正义的自我主张又自我克制的两面性对正义感的解释及其与相互性解释之对比第136-139页
            (一) 慈济伟对正义感的解释之评述第136-139页
            (二) 基于相互性的正义感的解释与慈济伟理论之不同第139页
        四、李慈乐:基于对法律的认同感对正义感的解释及其与相互性解释之对比第139-142页
            (一) 李慈乐的对正义感的解释第139-140页
            (二) 对李慈乐正义感理论的评述第140-141页
            (三) 基于相互性的正义感解释与之对比第141-142页
    第二节 相互性解释可能遭到的反对及回应第142-145页
        一、回应:基于相互性对正义感的解释太过空泛,缺乏具体的内容或针对性第142页
        二、回应:将正义感视为一种消极被触犯的反映是片面的,忽视了正义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能力第142-144页
        三、回应:基于相互性的正义感解释无法说明动物和未来人被侵害的问题第144-145页
第四章 基于相互性的正义感理论在司法裁判中的意义第145-170页
    第一节 正义感对主体行为的影响:为权利而斗争及其途径第145-155页
        一、正义感激发的协商行为第146-148页
        二、正义感激发的仲裁行为第148-150页
        三、正义感激发的诉讼行为第150-151页
        四、正义感激发的上访行为第151-152页
        五、正义感激发的复仇行为第152-155页
    第二节 正义感推动司法正义的实现第155-170页
        一、正义感能界定“正义是什么”:对激发起正义感之事的阻止和补救第155-157页
        二、正义感促进正义在司法中的实现第157-170页
            (一) 个体的正义感的表达是实现司法正义的首要动力第157-158页
            (二) 法官的“正义感”在司法正义实现中的作用分析第158-161页
            (三) 基于相互性的正义感理论看待正义感在法官在达成裁判中的作用第161-170页
结论第170-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6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176-177页
后记第177-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警察管制法治化研究--以即时实施的警察职权行为为研究对象
下一篇:环境风险交流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