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产品信息感知欺骗的溢出效应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一、现实背景 | 第15-17页 |
二、理论背景 | 第17-2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6-57页 |
第一节 线上产品信息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感知欺骗 | 第29-39页 |
一、感知欺骗的界定 | 第30-33页 |
二、欺骗的识别 | 第33-35页 |
三、感知欺骗的前置因素 | 第35-37页 |
四、感知欺骗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溢出效应 | 第39-47页 |
一、溢出效应的界定 | 第39-40页 |
二、溢出效应的分类 | 第40-47页 |
第四节 信任 | 第47-54页 |
一、信任的概念 | 第47-50页 |
二、信任的前置因素 | 第50-52页 |
三、信任的影响 | 第52-54页 |
第五节 感知可替代性 | 第54-57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57-77页 |
第一节 同化和对比效应 | 第57-64页 |
第二节 说服理论 | 第64-71页 |
一、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 第64-66页 |
二、说服知识模型 | 第66-69页 |
三、态度改变——说服模型 | 第69-71页 |
第三节 启发—分析双处理摸型 | 第71-74页 |
第四节 可接近—可诊断理论 | 第74-77页 |
第四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77-88页 |
第一节 研究模型与变量界定 | 第77-79页 |
一、研究模型 | 第77页 |
二、变量的界定 | 第77-79页 |
第二节 假设的提出 | 第79-88页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 第88-109页 |
第一节 预实验 | 第88-91页 |
一、预实验的目的 | 第88页 |
二、预实验的过程 | 第88-90页 |
三、预实验的结果 | 第90-91页 |
第二节 实验一 | 第91-94页 |
一、实验一的过程 | 第91-92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92-93页 |
三、实验一讨论 | 第93-94页 |
第三节 实验二 | 第94-98页 |
一、实验二的过程 | 第95-96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96-97页 |
三、实验二讨论 | 第97-98页 |
第四节 实验三 | 第98-101页 |
一、实验三的过程 | 第98-99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99-101页 |
三、实验三讨论 | 第101页 |
第五节 实验四 | 第101-104页 |
一、实验四的过程 | 第101-102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102-104页 |
三、实验四讨论 | 第104页 |
第六节 实验五 | 第104-109页 |
一、实验五的过程 | 第104-105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105-108页 |
三、实验五讨论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讨论 | 第109-11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理论贡献和管理启示 | 第112-113页 |
一、理论贡献 | 第112页 |
二、管理启示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113-116页 |
一、研究局限 | 第113-114页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1页 |
附录A: 实验一的实验材料 | 第131-135页 |
附录B: 实验二的实验材料 | 第135-140页 |
附录C: 实验三的实验材料 | 第140-144页 |
附录D: 实验四的实验材料 | 第144-148页 |
附录E: 实验五的实验材料 | 第148-152页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