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0.导论 | 第18-39页 |
0.1 选题背景 | 第18-20页 |
0.2 本文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0.2.1 本文的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0.2.2 本文的理论意义 | 第21页 |
0.3 本文的创新之处、重点及难点 | 第21-23页 |
0.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0.3.2 本文的重点 | 第22页 |
0.3.3 本文的难点 | 第22-23页 |
0.4 概念界定 | 第23-32页 |
0.4.1 生态文明 | 第23-24页 |
0.4.2 可持续发展 | 第24-27页 |
0.4.3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27-29页 |
0.4.4 政府环境审计 | 第29-32页 |
0.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36页 |
0.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34页 |
0.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34-36页 |
0.6 研究方法、途径 | 第36-39页 |
0.6.1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0.6.2 研究途径 | 第37页 |
0.6.3 分析框架 | 第37-39页 |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政府环境审计 | 第39-57页 |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政府环境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第39-49页 |
1.1.1 政府环境审计的兴起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 第39-41页 |
1.1.2 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第41-44页 |
1.1.3 政府环境审计的深入阶段(21世纪初至今) | 第44-49页 |
1.2 政府环境审计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途径 | 第49-53页 |
1.3 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对政府环境审计提出的要求 | 第53-57页 |
2.中国政府环境审计概况 | 第57-79页 |
2.1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概况 | 第57-58页 |
2.2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58-67页 |
2.2.1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 | 第58-63页 |
2.2.2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 第63-67页 |
2.3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在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 第67-70页 |
2.4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要求 | 第70-79页 |
2.4.1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 | 第70-76页 |
2.4.2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要求 | 第76-79页 |
3.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9-91页 |
3.1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理论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实务研究零散、研究的前瞻性不足 | 第80-81页 |
3.1.1 政府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 第80页 |
3.1.2 政府环境审计实务研究零散 | 第80-81页 |
3.1.3 对政府环境审计研究的前瞻性不足 | 第81页 |
3.2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组织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主体结构单一,法律权限不足 | 第81-83页 |
3.2.1 政府环境审计主体结构单一 | 第81-82页 |
3.2.2 政府审计机关法律权限不足 | 第82-83页 |
3.3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目标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审计内容狭窄、绩效审计弱化、成果利用不足 | 第83-85页 |
3.3.1 政府环境审计内容狭窄 | 第83-84页 |
3.3.2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弱化 | 第84-85页 |
3.3.3 政府环境审计成果利用不足 | 第85页 |
3.4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运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决策系统相对封闭,执行系统条块分割,监督系统制约乏力 | 第85-87页 |
3.4.1 政府环境审计决策系统相对封闭 | 第85-86页 |
3.4.2 政府环境审计执行系统条块分割 | 第86页 |
3.4.3 政府环境审计监督系统制约乏力 | 第86-87页 |
3.5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保障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法律规范缺乏,管理制度效能不足,技术支持缺失 | 第87-91页 |
3.5.1 政府环境审计相关法律规范缺乏 | 第87-88页 |
3.5.2 政府环境审计管理制度效能不足 | 第88-89页 |
3.5.3 政府环境审计技术支持缺失 | 第89-91页 |
4.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创新的国际借鉴 | 第91-118页 |
4.1 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关于各成员国开展环境审计的调查 | 第91-98页 |
4.2 典型案例——美国、加拿大国家环境审计 | 第98-106页 |
4.2.1 美国国家环境审计 | 第98-103页 |
4.2.2 加拿大国家环境审计 | 第103-106页 |
4.3 对于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创新的启示 | 第106-118页 |
4.3.1 对政府环境审计理论系统创新的启示 | 第106-108页 |
4.3.2 对政府环境审计组织系统创新的启示 | 第108-110页 |
4.3.3 对政府环境审计目标系统创新的启示 | 第110-112页 |
4.3.4 对政府环境审计运行系统创新的启示 | 第112-115页 |
4.3.5 对政府环境审计保障系统创新的启示 | 第115-118页 |
5.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 | 第118-153页 |
5.1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理论系统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 | 第120-124页 |
5.1.1 构建专业化政府环境审计理论研究队伍 | 第120-121页 |
5.1.2 加强对政府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指导 | 第121-122页 |
5.1.3 强化对政府环境审计重点领域的理论研究 | 第122-124页 |
5.2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组织系统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 | 第124-131页 |
5.2.1 拓展完善政府环境审计职能 | 第124-127页 |
5.2.2 建立组织独立、多元协调的政府环境审计机构体系 | 第127-129页 |
5.2.3 建立专业胜任能力强的政府环境审计人力资源体系 | 第129-130页 |
5.2.4 建立系统的政府环境审计组织法律制度体系 | 第130-131页 |
5.3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目标系统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 | 第131-135页 |
5.3.1 拓展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途径,推动优化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 第131-133页 |
5.3.2 拓展政府环境审计的工作思路,推动克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 第133-134页 |
5.3.3 拓宽政府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推动强化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 第134-135页 |
5.4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运行系统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 | 第135-146页 |
5.4.1 以政府环境审计的顾客需求为导向 | 第135-138页 |
5.4.2 创新环境审计项目组织模式 | 第138-141页 |
5.4.3 再造政府环境审计流程 | 第141-143页 |
5.4.4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 第143-146页 |
5.5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保障系统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 | 第146-153页 |
5.5.1 构建健全的环境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 第146-147页 |
5.5.2 构建科学完善的政府环境审计标准体系 | 第147-149页 |
5.5.3 构建完备的政府环境审计技术方法体系 | 第149-153页 |
结论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2页 |
后记 | 第162-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