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西地区砂砾岩致密储集层有效性地震地质综合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关键地质问题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关键地质问题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区域基本地质特征 | 第17-26页 |
2.1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17-20页 |
2.1.1 构造格局 | 第17页 |
2.1.2 构造演化 | 第17-20页 |
2.2 地层岩相特征 | 第20-22页 |
2.2.1 地层层序 | 第20页 |
2.2.2 岩相特征 | 第20-22页 |
2.3 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第22-26页 |
2.3.1 空间分布特征 | 第23页 |
2.3.2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3-26页 |
第三章 车西地区致密砂砾岩储集层特征 | 第26-41页 |
3.1 主要沉积相类型 | 第26-29页 |
3.1.1 扇三角洲 | 第27页 |
3.1.2 近岸水下扇 | 第27-28页 |
3.1.3 浊积扇 | 第28-29页 |
3.2 沉积相宏观分布规律 | 第29-33页 |
3.2.1 平面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3.2.2 垂向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3.3 致密砂砾岩储集层特征 | 第33-41页 |
3.3.1 岩石学特征 | 第33-34页 |
3.3.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34-39页 |
3.3.3 储集层孔隙演化规律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车西地区致密砂砾岩储集层有效性控制因素 | 第41-58页 |
4.1 沉积相及微相 | 第41-43页 |
4.2 成岩作用 | 第43-47页 |
4.2.1 成岩环境 | 第43-45页 |
4.2.2 成岩作用类型 | 第45-47页 |
4.3 母岩性质 | 第47-53页 |
4.3.1 变质岩 | 第49页 |
4.3.2 碳酸盐岩 | 第49页 |
4.3.3 碳酸盐岩+变质岩 | 第49-53页 |
4.4 裂缝 | 第53-58页 |
第五章 车西地区致密砂砾岩有效储集层分布预测 | 第58-114页 |
5.1 致密砂砾岩有效储集层物性下限确定 | 第58-72页 |
5.1.1 有效储集层的含义 | 第58-59页 |
5.1.2 有效储集层物性下限的确定 | 第59-68页 |
5.1.3 物性下限结果可靠性验证 | 第68-72页 |
5.2 致密砂砾岩体分布范围预测 | 第72-87页 |
5.2.1 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 第72-79页 |
5.2.2 砂砾岩体分布预测 | 第79-87页 |
5.3 致密砂砾岩有效储集层及有利区分布预测 | 第87-114页 |
5.3.1 致密砂砾岩有效储集井点的分布特征 | 第87-94页 |
5.3.2 致密砂砾岩有效储集层分布预测 | 第94-111页 |
5.3.3 致密砂砾岩有利目标区预测 | 第111-114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附录 | 第121-125页 |
(1)本文使用的属性基本含义 | 第121-123页 |
(2)地面综合含水量(重量法)划分储集层规范 | 第123-124页 |
(3)本次采用的《石油储量规范》 | 第124页 |
(4)估计标准误差指标作用 | 第124-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