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宋代采桑诗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23页
第一章 宋代采桑诗的创作模式第23-57页
    第一节 宋代乐府类采桑诗的嬗变第23-32页
        一、拟乐府旧题的相对数量少第28-30页
        二、新题乐府《采桑曲》《采桑行》《竹枝歌》第30-32页
    第二节 题材内容的多样化第32-57页
        一、祭祀类的新创第32-40页
        二、闺怨艳情类的继承与特色第40-51页
        三、农事田家类的增加第51-57页
第二章 宋代采桑诗中采桑女形象新变第57-75页
    第一节 桑蚕意象的组合与采桑女身份的多样第57-61页
        一、桑蚕意象的组合第57-59页
        二、采桑者身份的多样第59-61页
    第二节 外在形象与心理情态的变化第61-66页
        一、不重装扮的外貌特点第61-62页
        二、焦急忧虑的动作描写第62-64页
        三、悲愁苦恨的心理情感第64-66页
    第三节 内在道德要求与咏贞妇、烈妇第66-75页
        一、咏贞妇、烈妇第66-69页
        二、桑女贞妇与《秋胡行》第69-75页
第三章 宋代采桑诗的写实特色第75-104页
    第一节 广泛真实地反映现实第75-91页
        一、南北宋分期特点第75-77页
        二、关注现实与反映现实第77-91页
    第二节 写实手法第91-98页
        一、修辞美化和想象成分的减少第91-94页
        二、口语化特征第94-96页
        三、故事情节的淡化第96-98页
    第三节 体裁的变化第98-104页
第四章 宋代采桑诗、采桑词、采莲词的关系第104-118页
    第一节 采桑诗、采桑词、采莲词的分流互补第104-114页
        一、采桑词音乐探源第104-108页
        二、采桑词与采莲词的互补第108-112页
        三、采桑诗与采桑词分流发展第112-114页
    第二节 分流互补原因探析第114-118页
        一、文化特权的下移第114-116页
        二、文化消费的需要第116-117页
        三、文化人格的双重性第117-118页
结语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4页
后记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增强路径研究
下一篇:北宋宫词中的宫廷生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