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五种类型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摘要第8-13页
ABSTRACT第13-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39页
    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研究状况第19-26页
        1.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第20-23页
            1.1.1 酚类第20-21页
            1.1.2 萜类第21-22页
            1.1.3 含氮化合物第22-23页
            1.1.4 其他第23页
        1.2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功能及应用第23-25页
            1.2.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功能第23-24页
            1.2.2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应用第24-25页
        1.3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开发途径第25-26页
            1.3.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第25-26页
            1.3.2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开发途径第26页
    2 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研究状况第26-36页
        2.1 香豆素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第26-27页
        2.2 五种类型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第27-30页
            2.2.1 简单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第28-29页
            2.2.2 线型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第29页
            2.2.3 含有香豆素化合物的植物粗提物的杀虫活性研究第29-30页
        2.3 五种类型天然香豆素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第30-32页
            2.3.1 简单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第30-31页
            2.3.2 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第31页
            2.3.3 吡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第31-32页
            2.3.4 含有香豆素化合物的植物粗提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第32页
        2.4 五种不同类型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第32-35页
            2.4.1 简单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第33-34页
            2.4.2 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第34-35页
            2.4.3 吡喃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第35页
            2.4.4 含有香豆素化合物的植物粗提物的抗炎活性研究第35页
        2.5 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其他活性第35-36页
    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36-37页
        3.1 从植物中分离得到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第36-37页
        3.2 运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多种香豆素化合物第37页
        3.3 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的活性测试第37页
        3.4 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方式及生理生化研究第37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7-39页
第二章 植物中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第39-5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0-41页
        1.1 供试植物材料第40-41页
        1.2 实验仪器第41页
        1.3 主要试剂第41页
        1.4 植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第41页
    2 结果第41-53页
        2.1 从九里香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第41-44页
        2.2 从白芷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第44-46页
        2.3 从青海当归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第46-49页
        2.4 从重齿毛当归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第49-51页
        2.5 从紫花前胡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第51-52页
        2.6 从白花前胡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第52-53页
    3. 讨论第53-55页
第三章 两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第55-71页
    1 材料第56-57页
        1.1 主要试剂第56页
        1.2 主要仪器第56-57页
    2 方法第57-66页
        2.1 香豆素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第57-58页
            2.1.1 吡喃香豆素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第57页
            2.1.2 简单香豆素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第57-58页
        2.2 香豆素化合物合成方法与步骤第58-66页
            2.2.1 化合物2的合成方法步骤第58-59页
            2.2.2 化合物3和4的合成方法步骤第59页
            2.2.3 化合物5和6的合成方法步骤第59-60页
            2.2.4 化合物7和8的合成方法步骤第60页
            2.2.5 化合物9溴化加成合成化合物10的合成方法步骤第60-61页
            2.2.6 化合物11的合成方法步骤第61-62页
            2.2.7 化合物12的合成方法步骤第62-63页
            2.2.8 化合物13的合成方法步骤第63-64页
            2.2.9 化合物14的合成方法步骤第64-65页
            2.2.10 化合物15和化合物16的合成方法步骤第65页
            2.2.11 化合物17的合成方法步骤第65-66页
    3 目标香豆素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66-68页
    4 讨论第68-71页
第四章 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对粘虫的生物活性研究第71-8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2-75页
        1.1 供试昆虫第72页
        1.2 供试化合物第72-75页
        1.3 浸叶法对粘虫的拒食和致死活性测定第75页
        1.4 点滴法对粘虫触杀活性的生物测定第7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5-82页
        2.1 浸叶法和点滴法测定结果第75-80页
            2.1.1 浸叶法拒食活性结果与分析第78页
            2.1.2 浸叶法致死效果结果与分析第78-79页
            2.1.3 点滴(触杀)致死活性结果与分析第79页
            2.1.4 构效分析第79-80页
        2.2 高活性化合物对粘虫致死中浓度的测定第80-82页
    3. 讨论第82-83页
第五章 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研究第83-9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5-87页
        1.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第85页
        1.2 供试化合物第85-87页
        1.3 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对植物病原菌的毒力第87页
        1.4 统计分析第8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7-97页
        2.1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初筛结果第87-94页
            2.1.1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活性的结果与分析第89页
            2.1.2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活性的结果与分析第89-90页
            2.1.3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对草莓灰霉病菌抑制活性的结果与分析第90-91页
            2.1.4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抑制活性的结果与分析第91-92页
            2.1.5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对辣椒炭疽病菌抑制活性的结果与分析第92-93页
            2.1.6 综合分析第93-94页
        2.2 第一批筛选出的活性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抑制中浓度测定第94-96页
            2.2.1 结果第94-95页
            2.2.2 活性化合物分析第95-96页
        2.3 第二批测试的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抑制结果分析第96-97页
    3. 讨论第97-99页
第六章 不同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第99-111页
    1. 材料方法第100-103页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00-101页
        1.2 供试化合物第101-103页
            1.2.1 供试简单香豆素化合物第101-102页
            1.2.2 其他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第102页
            1.2.3 九里香Murraya exotica L.中的供试化合物第102-103页
        1.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第103页
        1.4 Griess试剂法检测NO释放第103页
        1.5 数据处理第103页
    2. 结果第103-108页
        2.1 供试简单香豆素化合物测定结果第103-105页
            2.1.1 MTT法测定结果第103-104页
            2.1.2 Griess试剂法检测NO释放的结果第104-105页
        2.2 其他类型香豆素化合物测定结果第105-106页
            2.2.1 MTT法测定结果第105-106页
            2.2.2 Griess试剂法检测NO释放的结果第106页
        2.3 九里香中供试化合物测定结果第106-108页
            2.3.1 MTT法测定结果第106-107页
            2.3.2 Griess试剂法检测NO释放的结果第107-108页
    3. 讨论第108-111页
        3.1 简单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第108-109页
            3.1.1 九里香酮MURRAYONE第108页
            3.1.2 异橙皮内酯ISOMERANZIN第108-109页
        3.2 其他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第109页
        3.3 九里香中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第109-111页
第七章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及作用方式研究第111-127页
    1. 材料方法第112-118页
        1.1 供试菌株、试剂与培养基第112-113页
        1.2 化合物Pd-D-V敏感性的测定第113页
        1.3 化合物Pd-D-V处理菌丝干重的测定第113页
        1.4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第113页
        1.5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113页
        1.6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第113-114页
        1.7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草酸产生量的影响第114-115页
        1.8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体内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第115页
        1.9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115-116页
        1.10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体内N-乙酰葡萄糖胺含量的影响第116-117页
        1.11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体内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第117-118页
        1.12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治疗及内吸输导性作用研究第118页
    2. 结果第118-125页
        2.1 供试菌株对Pd-D-V的敏感性结果第118-119页
        2.2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干重的影响第119-120页
        2.3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第120页
        2.4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120-121页
        2.5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培养液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第121页
        2.6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体内草酸含量的影响第121-122页
        2.7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内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第122页
        2.8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122-123页
        2.9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内N-乙酰葡萄糖胺含量的影响第123页
        2.10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内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第123-124页
        2.11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治疗作用第124-125页
        2.12 化合物Pd-D-V的内吸输导性第125页
    3 讨论第125-127页
全文总结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1页
附图第141-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海藻糖代谢和几丁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海州香薷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在复合污染(铜、菲、多氯联苯)土壤修复中的潜在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