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H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一、绪论 | 第13-2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研究目的 | 第14页 |
2.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3.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五)创新点 | 第21-23页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1.高校教育成本 | 第23-24页 |
2.政府会计 | 第24页 |
3.支出与费用 | 第24-25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1.公共产品理论 | 第25页 |
2.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页 |
3.作业成本法理论 | 第25-27页 |
三、H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状及问题 | 第27-31页 |
(一)H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状 | 第27-29页 |
1.核算制度奠定基础 | 第27页 |
2.核算环境提供保障 | 第27-28页 |
3.核算工作较为基础 | 第28页 |
4.核算系统水平高 | 第28-29页 |
(二)H高校现行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1.核算口径未统一 | 第30页 |
2.核算内容相对简单 | 第30页 |
3.核算方法待改善 | 第30页 |
4.核算结果不精准 | 第30-31页 |
四、H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35页 |
(一)外因分析 | 第31-33页 |
1.政治因素分析 | 第31页 |
2.经济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社会因素分析 | 第32页 |
4.技术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二)内因分析 | 第33-35页 |
1.H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动力不足 | 第33页 |
2.H高校教育经费记录不完善 | 第33页 |
3.H高校缺失对教育成本核算的评估机制 | 第33页 |
4.H高校财务信息化水平仍需提升 | 第33-35页 |
五、政府会计制度下H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流程设计 | 第35-53页 |
(一)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 第35-39页 |
1.成本核算对象的选取 | 第35-36页 |
2.收集成本核算对象的数据信息 | 第36-39页 |
(二)确定成本核算期 | 第39页 |
(三)确定成本项目 | 第39-43页 |
1.划分教育支出与非教育支出 | 第40-41页 |
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 第41-43页 |
(四)归集和分配成本费用 | 第43-46页 |
1.归集资源,建立资源库 | 第43页 |
2.识别作业,确认作业中心 | 第43-44页 |
3.分析资源驱动因素,分配资源费用到各个作业 | 第44-45页 |
4.作业动因分析 | 第45-46页 |
(五)计算教育成本 | 第46-48页 |
1.H高校生均教育成本的核算 | 第46页 |
2.H高校三个代表性学院生均教育成本的计算 | 第46-48页 |
(六)编制成本汇总表 | 第48-49页 |
(七)教育成本核算分析 | 第49-53页 |
1.H高校总成本构成趋势分析 | 第49-50页 |
2. H高校教育事业收入与教育事业支出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3. H高校教育成本构成分析 | 第51页 |
4. H高校三个代表性学校教育成本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六、政府会计制度下H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保障措施 | 第53-57页 |
(一)外部措施 | 第53-55页 |
1.确定高校成本评价标准 | 第53-54页 |
2.构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 第54页 |
3.加强作业成本法下教育成本核算的应用研究 | 第54页 |
4.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报告格式 | 第54页 |
5.做好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衔接 | 第54-55页 |
(二)内部措施 | 第55-57页 |
1.转变管理思维 | 第55页 |
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 第55页 |
3.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流程 | 第55页 |
4.培养新型会计人才 | 第55-56页 |
5.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 | 第56-57页 |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1.在政府会计制度下开展教育成本核算是大势所趋 | 第57页 |
2.教育成本核算为成本分担与管控提供依据 | 第57页 |
3. 结合作业成本法充分发挥核算优势 | 第57-58页 |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8-59页 |
1.不足 | 第58页 |
2.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