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乙炔氢氯化无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炭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钌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2.3 金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 载体孔结构对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影响 | 第17-19页 |
1.4 炭载体孔结构的调控 | 第19-20页 |
1.4.1 微孔的孔径调控 | 第19页 |
1.4.2 介孔的孔径调控 | 第19-20页 |
1.5 氮改性的中孔炭 | 第20-21页 |
1.6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6.1 选题的依据 | 第2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30页 |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1 活性炭的选择 | 第24页 |
2.2.2 活性炭的预处理 | 第24-25页 |
2.2.3 负载型金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3 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28页 |
2.3.1 活性炭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测定 | 第26页 |
2.3.3 程序升温脱附(TPD-MS) | 第26页 |
2.3.4 扫描电镜(SEM)与X射线能谱仪(EDS) | 第26-27页 |
2.3.5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XRD) | 第27页 |
2.3.6 热重分析(TG) | 第27页 |
2.3.7 透射电镜(TEM) | 第27页 |
2.3.8 CHNS元素分析 | 第27页 |
2.3.9 拉曼光谱(Raman) | 第27页 |
2.3.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7-28页 |
2.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28-30页 |
2.4.1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 | 第28页 |
2.4.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活性炭的孔结构对负载金催化剂的影响 | 第30-41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3.3.1 活性炭的种类对负载金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0-35页 |
3.3.2 活性炭的中孔比例对负载金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5-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中孔炭的孔结构对负载金催化剂的影响 | 第41-52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4.2.1 不同孔径的中孔炭的制备 | 第41-42页 |
4.2.2 中孔炭负载金的制备 | 第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4.3.1 中孔炭载体的孔结构调控 | 第42-44页 |
4.3.2 中孔炭的孔径尺寸以及孔结构对负载金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4-50页 |
4.3.3 不同炭载体对负载金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氮掺杂中孔炭载体对负载金催化剂的影响 | 第52-64页 |
5.1 引言 | 第52-5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5.2.1 中孔淀粉炭的制备 | 第53页 |
5.2.2 氮掺杂中孔淀粉炭的制备 | 第53-54页 |
5.2.3 氮掺杂中孔淀粉炭负载金催化剂的制备 | 第5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1.1 活性炭的孔结构对负载金催化剂的影响 | 第64页 |
6.1.2 中孔炭的孔结构对负载金催化剂的影响 | 第64-65页 |
6.1.3 氮掺杂中孔炭对负载金催化剂的影响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