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稳态温度场及非稳态温度场 | 第12-14页 |
1.3.2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温度场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构成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于粒子群B样条的金属板表面稳态温度场模型 | 第20-37页 |
2.1 B样条模型 | 第20-24页 |
2.1.1 B样条正算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2.1.2 B样条反算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1.3 B样条模型特点及不足 | 第23-24页 |
2.2 粒子群B样条模型 | 第24-31页 |
2.2.1 改进节点矢量的确定 | 第24-25页 |
2.2.2 粒子群B样条流程及性能评定 | 第25-27页 |
2.2.3 散点函数的假设及相关模型 | 第27-28页 |
2.2.4 模型性能比较分析 | 第28-31页 |
2.3 金属板表面稳态温度场仿真模型 | 第31-36页 |
2.3.1 稳态温度场仿真设计 | 第31-32页 |
2.3.2 稳态温度场仿真结果 | 第32-33页 |
2.3.3 稳态温度场模型性能比较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基于灰色自回归的金属板表面非稳态温度场模型 | 第37-51页 |
3.1 相关时序模型 | 第37-41页 |
3.1.1 灰色模型 | 第37-39页 |
3.1.2 自回归模型 | 第39-41页 |
3.2 灰色自回归模型 | 第41-46页 |
3.2.1 灰色自回归模型流程 | 第41-43页 |
3.2.2 散点时序函数假设及统计特征选择 | 第43-44页 |
3.2.3 模型性能比较分析 | 第44-46页 |
3.3 金属板表面非稳态温度场仿真模型 | 第46-50页 |
3.3.1 非稳态温度场仿真设计 | 第46-47页 |
3.3.2 非稳态温度场仿真结果 | 第47-48页 |
3.3.3 非稳态温度场模型性能比较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基于分布式光纤的金属板表面温度场监测方法研究 | 第51-62页 |
4.1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 | 第51-54页 |
4.1.1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原理 | 第51-52页 |
4.1.2 分布式光纤的复用技术及波长选择 | 第52-54页 |
4.2 光纤光栅温度标定实验 | 第54-57页 |
4.2.1 标定实验准备 | 第54页 |
4.2.2 标定实验系统组成及过程 | 第54-55页 |
4.2.3 标定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3 基于分布式光纤的金属板表面温度场监测系统 | 第57-59页 |
4.3.1 系统组成及光栅布点 | 第57-59页 |
4.3.2 系统设计流程 | 第59页 |
4.4 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温度场监测系统可靠性验证 | 第59-61页 |
4.4.1 基于红外摄像仪的金属板表面温度场监测 | 第59-61页 |
4.4.2 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温度场监测结果比较 | 第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基于分布式光纤的金属板表面温度场模型实验验证 | 第62-70页 |
5.1 金属板表面稳态温度场模型实验验证 | 第62-66页 |
5.1.1 金属板表面稳态温度场实验流程 | 第62-63页 |
5.1.2 金属板表面稳态温度场监测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5.1.3 金属板表面稳态温度场模型结果 | 第64-66页 |
5.2 金属板表面非稳态温度场模型实验验证 | 第66-69页 |
5.2.1 金属板表面非稳态温度场实验流程 | 第66-67页 |
5.2.2 金属板表面非稳态温度场监测实验结果 | 第67-68页 |
5.2.3 金属板表面非稳态温度场模型结果 | 第68-69页 |
5.3 金属板表面温度场模型可视化 | 第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