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面向软体机器人的McKibben肌肉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8页
    1.1 课题背景第13-14页
        1.1.1 课题依托第13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 软体机器人研究现状第14-29页
        1.2.1 软体机器人仿生特性第15-17页
        1.2.2 软体机器人驱动方式第17-25页
        1.2.3 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感知第25-26页
        1.2.4 软体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建立第26-28页
        1.2.5 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第28-29页
    1.3 McKibben肌肉驱动器第29-34页
        1.3.1 McKibben肌肉介绍第30-31页
        1.3.2 McKibben肌肉的应用简介第31-32页
        1.3.3 McKibben肌肉改进研究现状第32-34页
    1.4 软体机器人变刚度研究现状第34-35页
        1.4.1 主动变刚度研究现状第34页
        1.4.2 被动变刚度研究现状第34-35页
        1.4.3 主被动混合变刚度研究现状第35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5-38页
第2章 McKibben肌肉及变刚度软体手臂研究第38-65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自制McKibben肌肉研究第38-45页
        2.2.1 McKibben肌肉的制备第39-40页
        2.2.2 自制McKibben肌肉与商业化Shadow McKibben肌肉性能对比第40-45页
    2.3 气动McKibben肌肉静力学模型第45-49页
        2.3.1 McKibben肌肉的长度测试第46页
        2.3.2 McKibben肌肉的刚度测试第46-49页
    2.4 气动McKibben肌肉变刚度软体手臂设计第49-54页
        2.4.1 变刚度原理第49-51页
        2.4.2 变刚度可行性实验验证第51-54页
    2.5 软体手臂运动学模型的建立第54-58页
    2.6 软体手臂刚度分析第58-64页
        2.6.1 软体手臂刚度模型的建立第58-62页
        2.6.2 软体手臂的刚度模型仿真第62-63页
        2.6.3 软体手臂的刚度模型的实验验证第63-64页
    2.7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3章 SMA-鱼线肌肉及SMA-鱼线-McKibben肌肉夹持器研究第65-92页
    3.1 引言第65-67页
    3.2 SMA-鱼线肌肉的制备及性能测试第67-72页
        3.2.1 SMA-鱼线肌肉制备第67-69页
        3.2.2 SMA-鱼线肌肉性能测试第69-72页
    3.3 SMA-鱼线肌肉迟滞建模研究第72-78页
        3.3.1 人工肌肉迟滞现象介绍第72-73页
        3.3.2 迟滞现象实验第73-76页
        3.3.3 EUPI迟滞模型的建立第76-78页
    3.4 SMA-鱼线肌肉的迟滞补偿控制研究第78-83页
        3.4.1 SMA-鱼线肌肉的电压驱动模型第78-80页
        3.4.2 SMA-鱼线肌肉的复合PID控制器设计第80-81页
        3.4.3 SMA-鱼线肌肉的迟滞补偿控制仿真研究第81-82页
        3.4.4 SMA-鱼线肌肉的迟滞补偿控制实验研究第82-83页
    3.5 SMA-鱼线-McKibben肌肉弯曲驱动器及夹持器第83-90页
        3.5.1 SMA-鱼线-McKibben肌肉弯曲驱动器设计研究第84-85页
        3.5.2 SMA-鱼线-McKibben肌肉弯曲驱动器性能测试第85-87页
        3.5.3 SMA-鱼线-McKibben肌肉弯曲驱动器的输出力闭环控制实验第87-89页
        3.5.4 SMA-鱼线-McKibben肌肉夹持器的设计第89-90页
    3.6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4章 气动McKibben肌肉软体机器人刚度及位置控制研究第92-115页
    4.1 引言第92-93页
    4.2 自抗扰控制(ADRC)算法第93-95页
        4.2.1 自抗扰控制算法介绍第93-95页
        4.2.2 经验公式参数整定第95页
    4.3 单根收缩型McKibben肌肉控制仿真分析第95-98页
        4.3.1 动态特性建模第95-96页
        4.3.2 ADRC控制仿真分析第96-98页
    4.4 模糊自适应ADRC研究第98-103页
        4.4.1 模糊自适应ADRC控制器设计第99-101页
        4.4.2 FADRC控制仿真分析第101-103页
    4.5 气动McKibben肌肉软体手臂的刚度及位置控制研究第103-113页
        4.5.1 软体手臂FADRC控制系统的搭建第103-104页
        4.5.2 实验系统的搭建第104-106页
        4.5.3 刚度控制实验第106-110页
        4.5.4 位置控制实验第110-112页
        4.5.5 软体机器人抓取传递任务实验测试第112-113页
    4.6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5章 气液混合驱动模式的McKibben肌肉控制与应用研究第115-132页
    5.1 引言第115-116页
    5.2 液体McKibben肌肉刚度特性实验第116-118页
    5.3 气液混合驱动模式的McKibben肌肉设计第118-120页
    5.4 气动驱动模式及液压驱动模式的驱动控制研究第120-124页
        5.4.1 气液混合驱动的McKibben肌肉单自由度手臂平台搭建第120-121页
        5.4.2 气液驱动模式手臂控制系统设计第121-122页
        5.4.3 阶跃信号跟踪控制第122-123页
        5.4.4 chirp信号跟踪控制第123-124页
    5.5 气动驱动模式与液压驱动模式刚度测试及抗干扰性实验对比第124-126页
        5.5.1 刚度特性对比实验研究第124-125页
        5.5.2 抗干扰性对比实验研究第125-126页
    5.6 液压电磁阀PWM占空比对手臂运动速度影响实验研究第126-127页
    5.7 气液混合驱动模式控制实验研究第127-130页
    5.8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32-137页
    6.1 工作总结第132-134页
    6.2 论文创新性第134-135页
    6.3 研究展望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攻读博士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第153-155页
    一、发表论文与专利第153-154页
    二、参与科研项目与奖励第154-155页
作者简介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松柏植物化石研究及古气候定量重建
下一篇:江南造山带中段九岭地区前寒武纪构造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