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全域旅游 | 第10-11页 |
1.1.2 水乡聚落与河流的依存关系 | 第11页 |
1.1.3 德清东部乡村河流发展困境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范畴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范畴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全域旅游 | 第17页 |
2.1.2 乡村河流景观 | 第17-18页 |
2.2 全域旅游相关理论及其研究 | 第18-21页 |
2.2.1 全域旅游的提出背景 | 第18-19页 |
2.2.2 国内外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3 国内外关于河流景观的研究 | 第21-23页 |
2.3.1 国外关于河流景观的研究 | 第21-22页 |
2.3.2 国内关于河流景观的研究 | 第22-23页 |
2.4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河流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4.1 景观设计学 | 第23-24页 |
2.4.2 景观生态学 | 第24页 |
2.4.3 园林美学 | 第24-25页 |
2.4.4 旅游心理学 | 第25页 |
2.4.5 景观与旅游AVC三力理论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德清东部乡村河流景观调查分析 | 第27-57页 |
3.1 德清东部环境概况 | 第27-30页 |
3.1.1 地理环境 | 第27页 |
3.1.2 河流水系 | 第27-29页 |
3.1.3 乡村河流环境面临问题 | 第29-30页 |
3.2 调研方法及内容 | 第30-31页 |
3.2.1 调研方法 | 第30-31页 |
3.2.2 调研内容 | 第31页 |
3.3 德清东部乡村河流景观分类及其特征 | 第31-42页 |
3.3.1 历史古镇型河流景观 | 第31-35页 |
3.3.2 自然村落型河流景观 | 第35-39页 |
3.3.3 现代集村型河流景观 | 第39-42页 |
3.4 德清东部乡村河流景观主要构成要素分析 | 第42-56页 |
3.4.1 自然要素 | 第43-47页 |
3.4.2 人工要素 | 第47-55页 |
3.4.3 非物质文化要素 | 第55-56页 |
3.5 德清东部乡村河流景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6-57页 |
3.5.1 乡村河流水体污染问题 | 第56页 |
3.5.2 乡村河流景观组织联系性弱 | 第56页 |
3.5.3 乡村河流景观缺乏地域特色 | 第56-57页 |
4 全域旅游背景下德清东部乡村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 第57-62页 |
4.1 德清县旅游发展目标与策略 | 第57-58页 |
4.1.1 德清县旅游发展目标 | 第57页 |
4.1.2 德清县旅游发展策略 | 第57-58页 |
4.2 全域旅游背景下德清东部乡村河流发展思考 | 第58页 |
4.3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河流景观设计原则 | 第58-59页 |
4.3.1 立足全域视角,突出本土特色 | 第58-59页 |
4.3.2 控制建设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 第59页 |
4.3.3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游客需求 | 第59页 |
4.3.4 注重村民参与,实现良性发展 | 第59页 |
4.4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河流景观建设对策 | 第59-62页 |
4.4.1 建立区域性河流景观网络体系 | 第59-60页 |
4.4.2 保护乡村河流历史文化资源 | 第60页 |
4.4.3 改善乡村河流生态环境 | 第60页 |
4.4.4 针对游人需求设计亲水空间 | 第60-61页 |
4.4.5 构建村民参与建设及管理的制度 | 第61-62页 |
5 浙江省德清县三林村河流现状调研 | 第62-68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2-63页 |
5.1.1 区位条件 | 第62页 |
5.1.2 环境气候 | 第62页 |
5.1.3 地质土壤 | 第62页 |
5.1.4 自然植被 | 第62-63页 |
5.1.5 历史文化 | 第63页 |
5.2 三林村河流现状 | 第63-66页 |
5.2.1 河流与聚落的空间形态关系 | 第63-64页 |
5.2.2 水质状况 | 第64页 |
5.2.3 水利构筑物 | 第64-65页 |
5.2.4 驳岸现状 | 第65页 |
5.2.5 动植物现状 | 第65-66页 |
5.3 三林村旅游环境 | 第66-68页 |
5.3.1 旅游区位 | 第66页 |
5.3.2 旅游定位 | 第66页 |
5.3.3 总体布局 | 第66-67页 |
5.3.4 三林村各景区发展规划 | 第67-68页 |
6 三林村河流景观规划设计 | 第68-79页 |
6.1 总体规划 | 第68-71页 |
6.1.1 设计定位 | 第68页 |
6.1.2 结构功能规划 | 第68-70页 |
6.1.3 交通和游线规划 | 第70-71页 |
6.2 详细设计 | 第71-78页 |
6.2.1 生态强化设计 | 第71-73页 |
6.2.2 文化保护设计 | 第73页 |
6.2.3 游憩空间设计 | 第73-76页 |
6.2.4 临河建筑改造设计 | 第76-7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总结 | 第79-80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图表目录 | 第85-87页 |
个人简介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