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0-18页 |
1.1 尖孢镰刀菌 | 第10-11页 |
1.1.1 尖孢镰刀菌简介 | 第10-11页 |
1.1.2 尖孢镰刀菌致病机理 | 第11页 |
1.2 香蕉枯萎病 | 第11-13页 |
1.2.1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12页 |
1.2.2 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症状 | 第12-13页 |
1.2.3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 第13页 |
1.3 植物病原真菌中的氧化应激反应 | 第13-15页 |
1.3.1 氧化应激反应 | 第13-14页 |
1.3.2 过氧化氢酶 | 第14页 |
1.3.3 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 | 第14-15页 |
1.4 融合PCR法构建同源重组DNA片段 | 第15-16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7页 |
2.1 材料 | 第18-21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18-19页 |
2.1.2 试剂及配方 | 第19-20页 |
2.1.3 培养基及配方 | 第20页 |
2.1.4 仪器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7页 |
2.2.1 cat1和CcP全长基因的克隆 | 第21-23页 |
2.2.2 cat1和CcP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23-25页 |
2.2.3 cat1和CcP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25-27页 |
2.2.4 尖孢镰刀菌PEG转化 | 第27-28页 |
2.2.5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鉴定 | 第28-31页 |
2.2.6 突变体菌株表型观察 | 第31页 |
2.2.7 致病性测定 | 第31-32页 |
2.2.8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2.9 cat1和CcP基因功能回复验证 | 第32-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5页 |
3.1 全长基因的克隆 | 第37页 |
3.2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37-39页 |
3.2.1 同源臂的扩增 | 第37-39页 |
3.2.2 克隆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39页 |
3.3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9-41页 |
3.3.1 cat1-A-pCT74和CcP-B-pCT74载体酶切鉴定 | 第39页 |
3.3.2 B-cat1-A-pCT74和A-CcP-B-pCT74载体酶切鉴定 | 第39-41页 |
3.3.3 敲除转化片段的PCR扩增 | 第41页 |
3.4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1页 |
3.5 敲除转化子的鉴定 | 第41-46页 |
3.5.1 转化子的绿色荧光检测 | 第41-42页 |
3.5.2 转化子的PCR验证 | 第42-46页 |
3.6 回复转化片段的构建 | 第46-47页 |
3.6.1 三个片段的PCR扩增 | 第46页 |
3.6.2 回复片段的PCR扩增 | 第46-47页 |
3.7 回复转化子的PCR鉴定 | 第47-48页 |
3.8 敲除子/回复子的表型分析 | 第48-51页 |
3.8.1 菌落形态观察 | 第48-49页 |
3.8.2 玻璃纸穿透实验 | 第49页 |
3.8.3 纤维素利用实验 | 第49-50页 |
3.8.4 过氧化氢耐受性实验 | 第50页 |
3.8.5 渗透压胁迫实验 | 第50-51页 |
3.8.6 细胞壁选择性压力实验 | 第51页 |
3.9 敲除子/回复子的致病力测定 | 第51-55页 |
3.9.1 香蕉离体叶片实验 | 第51-52页 |
3.9.2 香蕉盆栽苗致病力测定 | 第52页 |
3.9.3 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统计 | 第52-55页 |
4. 讨论 | 第55-60页 |
4.1 敲除和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4.2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56页 |
4.3 转化子的检测鉴定 | 第56-57页 |
4.4 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57-58页 |
4.5 敲除突变体致病力的测定 | 第58-59页 |
4.6 回复子功能验证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 | 第66-71页 |
基金项目 | 第71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