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溢流分隔壁塔板气含率与气液两相流数学模型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2.1 三溢流分隔壁塔板的开发及研究进度 | 第13-16页 |
2.2 分隔壁塔技术简介 | 第16-21页 |
2.2.1 分隔壁塔技术工业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2.2.2 分隔壁塔的结构及其优势 | 第17-19页 |
2.2.3 分隔壁塔的工艺原理 | 第19-20页 |
2.2.4 分隔壁塔的适用范围 | 第20-21页 |
2.3 塔板流体力学性能参数-气含率 | 第21-23页 |
2.3.1 气含率的定义与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3.2 塔板上测量气含率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4 计算流体力学在描述塔板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2.4.1 什么是计算流体动力学 | 第23-24页 |
2.4.2 计算流体动力学所要经历的步骤 | 第24-25页 |
2.4.3 计算流体动力学在塔板研究的历程 | 第25-28页 |
2.5 本文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三溢流分隔壁塔板气含率的实验研究 | 第29-42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9页 |
3.2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9-31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3.2.2 三溢流分隔壁塔板的结构特点 | 第30-31页 |
3.2.3 实验流程 | 第31页 |
3.3 气含率的测试方法 | 第31-33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33-35页 |
3.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5-41页 |
3.5.1 F因子对气含率分布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2 喷淋密度对气含率分布的影响 | 第37-40页 |
3.5.3 壁面鼓泡区域对气含率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建立塔板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 | 第42-54页 |
4.1 本章目的 | 第42页 |
4.2 CFD数学模型 | 第42-51页 |
4.2.1 塔板上气液两相流的败学横型 | 第42-44页 |
4.2.2 新液相平均体积含率关联式 | 第44-47页 |
4.2.3 湍流模型 | 第47-51页 |
4.3 CFD数学模型的求解算法 | 第51-53页 |
4.3.1 有限体积法 | 第51页 |
4.3.2 离散格式 | 第51-52页 |
4.3.3 流场求解的SIMPLE算法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塔板上气液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 第54-71页 |
5.1 本章目的 | 第54页 |
5.2 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5.2.1 液体进口边界条件 | 第54页 |
5.2.2 气相进口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5.2.3 出口边界条件 | 第55页 |
5.2.4 对称面的边界条件 | 第55页 |
5.3 数值模拟过程 | 第55-58页 |
5.3.1 模拟的物理对象 | 第55-56页 |
5.3.2 网格的划分 | 第56-57页 |
5.3.3 模拟过程中的求算策略 | 第57-58页 |
5.4 筛板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5.4.1 泡沫状态下的模型验证 | 第58-65页 |
5.4.2 喷射状态下的模型验证 | 第65-66页 |
5.4.3 清液层高度 | 第66-67页 |
5.5 三溢流分隔壁塔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5.5.1 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 | 第67-68页 |
5.5.2 模拟与实验的气液两相状态对比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