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坡面土壤侵蚀研究理论 | 第11-14页 |
1.2.1 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植被对坡面土壤侵蚀影响 | 第12-13页 |
1.2.3 天然降雨在坡面土壤侵蚀中的运用 | 第13页 |
1.2.4 不同植被措施调控下坡面土壤侵蚀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4 拟解决问题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2.1.3 气候 | 第18-19页 |
2.1.4 水文 | 第19页 |
2.1.5 土壤 | 第19页 |
2.1.6 植被 | 第19-20页 |
2.2 水土流失概况 | 第20-22页 |
2.2.1 水土流失现状和特点 | 第20页 |
2.2.2 水土保持现状 | 第20-21页 |
2.2.3 水土流失成因 | 第21页 |
2.2.4 水土流失危害 | 第21-22页 |
2.3 试验区降雨概况 | 第22-29页 |
2.3.1 福州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分析 | 第22-23页 |
2.3.2 试验地实测月降雨量 | 第23页 |
2.3.3 试验地实测日降雨量 | 第23-29页 |
第三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9-35页 |
3.1 试验前期工作 | 第29-30页 |
3.1.1 种植土壤样收集 | 第29页 |
3.1.2 种植植被选择 | 第29页 |
3.1.3 试验地点选择 | 第29-30页 |
3.1.4 试验槽的处理 | 第30页 |
3.2 试验小区建设 | 第30-32页 |
3.2.1 试验材料分配 | 第30-31页 |
3.2.2 试验区设计 | 第31页 |
3.2.3 试验管护 | 第31-32页 |
3.3 天然降雨试验 | 第32-33页 |
3.3.1 雨量观测 | 第32页 |
3.3.2 径流泥沙收集 | 第32页 |
3.3.3 植被覆盖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3.3.4 土壤团聚体的分离与测定 | 第33页 |
3.3.5 土壤容重、径流中泥沙量等测定 | 第33页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61页 |
4.1 宽叶雀稗草的生长 | 第35-37页 |
4.2 典型降雨特征 | 第37-39页 |
4.3 降雨量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1 降雨量对坡面土壤径流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2 降雨量对坡面土壤产沙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3 降雨量对坡面土壤影响的统计分析 | 第41页 |
4.4 降雨强度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41-46页 |
4.4.1 不同雨强对坡面土壤径流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2 不同雨强对坡面土壤产沙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3 雨强对坡面土壤影响的统计分析 | 第44-46页 |
4.5 不同植被覆盖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46-49页 |
4.5.1 不同植被覆盖对坡面土壤径流量的影响 | 第47页 |
4.5.2 不同植被覆盖对坡面土壤侵蚀泥沙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5.3 植被覆盖度对坡面土壤侵蚀总体影响 | 第48-49页 |
4.6 坡面土壤侵蚀的入渗和含水率变化情况 | 第49-55页 |
4.6.1 无植被条件下降雨强度与累积入渗率 | 第49-50页 |
4.6.2 有植被条件下降雨强度与累积入渗率 | 第50-53页 |
4.6.3 坡面土壤含水率 | 第53-55页 |
4.7 坡面侵蚀土壤颗粒迁移情况 | 第55-61页 |
4.7.1 坡面土壤颗粒组成分类的选取 | 第55页 |
4.7.2 坡面侵蚀土壤颗粒组成 | 第55-57页 |
4.7.3 坡面土壤侵蚀土壤粒径总量比较 | 第57-61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61-6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1-63页 |
5.2 创新点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