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青岛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工程设计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研究的现状第14-19页
        1.2.1 我国城镇污水及污水处理概况第14-15页
        1.2.2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第15-17页
        1.2.3 青岛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介绍第17-19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19-21页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1.3.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水质净化厂方案论证第21-61页
    2.1 厂址的选择第21-26页
        2.1.1 选址的原则第21页
        2.1.2 选址过程第21-26页
    2.2 处理能力的确定第26-31页
        2.2.1 李村河流域污水量预测第27-28页
        2.2.2 张村河流域污水量预测第28-30页
        2.2.3 最终的处理能力第30-31页
    2.3 进水水质的预测第31-38页
        2.3.1 预测思路第31-32页
        2.3.2 预测过程第32-37页
        2.3.3 水质的确定第37-38页
    2.4 出水水质和处理程度的确定第38-39页
        2.4.1 设计出水水质第38页
        2.4.2 处理程度第38-39页
    2.5 水质净化厂布置形式的选择第39-41页
        2.5.1 水质净化厂布置方式概述第39页
        2.5.2 水质净化厂布置方式比较第39-40页
        2.5.3 本项目布置形式的选择第40-41页
    2.6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第41-53页
        2.6.1 工艺选择原则第41-42页
        2.6.2 进水水质特点分析第42-43页
        2.6.3 水质净化工艺分析第43页
        2.6.4 污水处理工艺比较第43-51页
        2.6.5 方案优缺点比较及方案确定第51-53页
    2.7 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的选择第53-56页
        2.7.1 污泥处理处置目标第53-54页
        2.7.2 污泥性质第54页
        2.7.3 污泥处置方式第54页
        2.7.4 污泥处理方法概述第54-55页
        2.7.5 污泥脱水后含水率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第55-56页
    2.8 除臭工艺的选择第56-60页
        2.8.1 污水处理厂臭气性质第56-58页
        2.8.2 设计臭气的处理程度第58页
        2.8.3 除臭方法分析第58-59页
        2.8.4 臭气处理方案比选第59-60页
    2.9 推荐工艺结论第60-61页
第三章 水质净化厂项目方案设计第61-76页
    3.1 设计水量及水质第61-62页
        3.1.1 设计水量第61页
        3.1.2 进水水质第61页
        3.1.3 出水水质第61页
        3.1.4 污泥处理规模第61-62页
    3.2 水质净化厂总图设计第62-63页
        3.2.1 水质净化厂平面布置第62页
        3.2.2 水质净化厂高程布置第62页
        3.2.3 辅助建筑第62页
        3.2.4 厂区管线第62-63页
    3.3 工艺单体设计第63-72页
        3.3.1 基础条件第63页
        3.3.2 单体设计内容第63页
        3.3.3 污水处理构筑物单体设计第63-68页
        3.3.4 主要污泥处理构筑物单体设计第68-69页
        3.3.5 臭气处理工艺设计第69-72页
    3.4 水质净化厂进水与尾水排放第72-76页
        3.4.1 水质净化厂进水第72-74页
        3.4.2 尾水处置第74-75页
        3.4.3 溢流及事故排放第75-76页
第四章 结论、处理效果与建议第76-85页
    4.1 结论第76页
    4.2 处理效果第76-83页
        4.2.1 cod的处理效果第76-77页
        4.2.2 bod的处理效果第77-79页
        4.2.3 ss的处理效果第79-80页
        4.2.4 nh3-n的处理效果第80-81页
        4.2.5 tp的处理效果第81-82页
        4.2.6 tn的处理效果第82-83页
        4.2.7 处理效果总结第83页
    4.3 建议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散剂的投加对海洋石油雪形成及沉降特性的影响
下一篇: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作用下傍河农田硝酸盐氮迁移机理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