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学术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电信诈骗行为剖析 | 第16-27页 |
第一节 电信诈骗行为主体动机的类型化分析 | 第16-19页 |
一、以对不当利益的追求为动机 | 第17-18页 |
二、以对人际关系的维护为动机 | 第18页 |
三、以对法律责任的规避为动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电信诈骗行为中不同主体行为内容剖析 | 第19-25页 |
一、受害人信息泄露为电信诈骗行为前提 | 第20-22页 |
二、诈骗者实施骗术为电信诈骗行为主体 | 第22-24页 |
三、电信运营商、银行消极行为为必要工具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电信诈骗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 | 第25-27页 |
一、电信诈骗既遂,受害人遭受损失 | 第25-26页 |
二、诈骗下游人员取款销赃,引出新的犯罪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电信诈骗行为频发的原因 | 第27-37页 |
第一节 行为人个体因素:心理机制扭曲 | 第28-30页 |
一、诈骗者受高利益驱使而罔顾法律 | 第28-29页 |
二、受害人存在心理漏洞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经济因素:市场经济逐利导致行业监管缺位 | 第30-31页 |
一、电信运营商忙于瓜分市场而忽略监管 | 第30-31页 |
二、银行业竞争激烈导致监管松懈 | 第31页 |
第三节 政治因素:国家机关对电信诈骗打击体系不完善 | 第31-35页 |
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不足 | 第31-33页 |
二、现行法律对电信诈骗行为的规定滞后于实践发展 | 第33-34页 |
三、公安机关打击电信诈骗难度高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文化因素:不良社会风气催生电信诈骗行为 | 第35-37页 |
一、贫富差距的扩大和拜金主义诱发电信诈骗行为 | 第35页 |
二、科技发展与滞后法律间的矛盾为电信诈骗行为提供便利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电信诈骗行为的危害 | 第37-44页 |
第一节 侵犯个人私益 | 第37-40页 |
一、侵害公民财产权 | 第37-39页 |
二、危害公民生命权 | 第39页 |
三、侵犯公民生活安宁权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破坏社会公共利益 | 第40-42页 |
一、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 第40-41页 |
二、降低社会安全感 | 第41-42页 |
三、滋生其他犯罪行为 | 第42页 |
第三节 损害国家利益 | 第42-44页 |
一、政府公信力受损 | 第42-43页 |
二、国家机关、社会机构正常工作受阻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电信诈骗行为的社会控制 | 第44-52页 |
第一节 正式控制:以法律和行业监管实现外部规范 | 第45-50页 |
一、完善法律体系 | 第45-47页 |
二、构建行业组织责任承担制度 | 第47-50页 |
第二节 非正式控制:以道德约束实现内部调控 | 第50-52页 |
一、树立个人正确金钱观,端正心态 | 第50页 |
二、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公民防范意识 | 第50-51页 |
三、利用舆论导向,打击违法犯罪歪风邪风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