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1.1 植硅体与植硅体碳的概念及性质 | 第10页 |
1.2 植硅体与植硅体碳的地球化学稳定性 | 第10-11页 |
1.3 土壤硅形态与有效性研究 | 第11-13页 |
1.3.1 硅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分布 | 第11-12页 |
1.3.2 硅在森林土壤中的形态 | 第12-13页 |
1.3.3 森林土壤硅的有效性 | 第13页 |
1.4 植硅体与植硅体碳的形成机制 | 第13-14页 |
1.5 植硅体形态特征研究 | 第14-15页 |
1.6 植硅体碳汇的研究 | 第15-17页 |
1.6.1 植物植硅体碳汇的研究 | 第15-16页 |
1.6.2 土壤植硅体碳汇的研究 | 第16-17页 |
1.7 目前存在的研究问题 | 第17-18页 |
2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8-20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3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页 |
3.2 样地设置与采样 | 第20-21页 |
3.3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 第21页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1-23页 |
3.4.1 数据计算 | 第21-22页 |
3.4.1.1 土壤指标的计算 | 第21-22页 |
3.4.1.2 植物指标的计算 | 第22页 |
3.4.2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41页 |
4.1 麻栎林植物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 | 第23-29页 |
4.1.1 乔木层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 | 第23-26页 |
4.1.2 灌草层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 | 第26-27页 |
4.1.3 枯落叶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 | 第27-29页 |
4.2 麻栎林土壤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 | 第29-32页 |
4.2.1 麻栎林土壤理化性质 | 第29页 |
4.2.2 麻栎林土壤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 | 第29-32页 |
4.3 麻栎林植硅体碳储量 | 第32-37页 |
4.3.1 麻栎根系生物量分析 | 第32-33页 |
4.3.1.1 单株根系生物量回归分析 | 第32-33页 |
4.3.1.2 麻栎林根系生物量模型 | 第33页 |
4.3.1.3 麻栎林乔木层生物量 | 第33页 |
4.3.2 麻栎林植被植硅体碳碳储量 | 第33-36页 |
4.3.2.1 乔木层植硅体碳储量与封存速率 | 第33-36页 |
4.3.2.2 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植硅体碳储量 | 第36页 |
4.3.3 麻栎林土壤植硅体碳储量 | 第36-37页 |
4.4 麻栎林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等相关性分析 | 第37-41页 |
4.4.1 麻栎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等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4.4.2 土壤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等相关性分析 | 第39-41页 |
5 讨论 | 第41-47页 |
5.1 麻栎不同器官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等的分布 | 第41-43页 |
5.2 麻栎林土壤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积累与变化 | 第43页 |
5.3 麻栎林植硅体碳储量与封存速率 | 第43-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