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红树林真菌来源的新木聚糖酶基因克隆、表达及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缩略词表第6-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4页
    1.1 木聚糖第12-14页
        1.1.1 半纤维素与木聚糖第12-13页
        1.1.2 木聚糖的酶解第13-14页
    1.2 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第14-21页
        1.2.1 木聚糖酶的多样性第14-15页
        1.2.2 木聚糖酶的分类第15页
        1.2.3 第十家族(GH10)及第十一家族(GH11)木聚糖酶第15-16页
        1.2.4 木聚糖酶的催化机制第16-18页
        1.2.5 木聚糖酶分子结构域第18-19页
            1.2.5.1 催化结构域第18页
            1.2.5.2 碳水化合物结合域第18-19页
            1.2.5.3 连接区和重复序列第19页
            1.2.5.4 热稳定区第19页
        1.2.6 木聚糖酶的应用第19-21页
            1.2.6.1 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第19-20页
            1.2.6.2 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第20页
            1.2.6.3 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第20页
            1.2.6.4 木聚糖酶在其它方面的应用第20-21页
        1.2.7 木聚糖酶的分子克隆第21页
    1.3 课题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21-22页
    1.4 课题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产木聚糖酶真菌的筛选、鉴定及木聚糖酶基因保守区序列的克隆第24-41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7页
        2.1.1 样品第24页
        2.1.2 菌株和质粒第24页
        2.1.3 主要试剂第24-25页
        2.1.4 引物合成及DNA测序第25页
        2.1.5 常用缓冲液和储液第25页
        2.1.6 主要仪器设备第25-26页
        2.1.7 培养基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2页
        2.2.1 产木聚糖酶真菌的筛选及分离第27页
            2.2.1.1 样品处理及真菌筛选第27页
            2.2.1.2 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确定第27页
        2.2.2 菌株的鉴定第27-30页
            2.2.2.1 形态学观察第27页
            2.2.2.2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7-28页
            2.2.2.3 18S rDNA及ITS的PCR扩增第28页
            2.2.2.4 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第28-29页
            2.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9页
            2.2.2.6 回收片段的连接和转化第29-30页
            2.2.2.7 菌液验证及测序第30页
        2.2.3 木聚糖酶基因保守区序列的克隆第30-32页
            2.2.3.1 真菌基因组的提取及简并引物设计第30-31页
            2.2.3.2 GH10和GH11木聚糖酶基因保守区序列的克隆第31-3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2-40页
        2.3.1 产木聚糖酶真菌的筛选第32页
        2.3.2 菌株MF10和MF13的鉴定第32-37页
            2.3.2.1 形态观察第32-34页
            2.3.2.2 18S rDNA及ITS序列分析第34-37页
        2.3.3 木聚糖保守区序列的获得与分析第37-40页
    2.4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新木聚糖酶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分析第41-68页
    3.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3.1.1 菌株和质粒第41页
        3.1.2 主要试剂第41页
        3.1.3 引物合成及DNA测序第41-42页
        3.1.4 常用缓冲液和储液第42页
        3.1.5 主要仪器设备第42页
        3.1.6 培养基第42页
    3.2 实验方法第42-49页
        3.2.1 GH10及GH11木聚糖酶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第42-47页
            3.2.1.1 目标基因片段的选取第42页
            3.2.1.2 特异性引物(SP)的设计第42-44页
            3.2.1.3 TAIL-PCR的反应体系及程序第44-46页
            3.2.1.4 目标产物的回收、连接、转化和测序第46页
            3.2.1.5 木聚糖酶基因全长序列的拼接和初步分析第46-47页
        3.2.2 总RNA的提取第47页
        3.2.3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47-48页
        3.2.4 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48-49页
            3.2.4.1 特异引物的设计第48页
            3.2.4.2 木聚糖酶基因的PCR扩增第48-49页
            3.2.4.3 木聚糖酶基因的回收、连接、转化和测序第49页
            3.2.4.4 木聚糖酶基因的序列分析第4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9-66页
        3.3.1 木聚糖酶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与扩增第50-52页
        3.3.2 木聚糖酶基因内含子序列的分析第52-54页
        3.3.3 木聚糖酶基因全长序列的分析第54-59页
        3.3.4 木聚糖酶氨基酸序列相关分析第59-66页
            3.3.4.1 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第59-63页
            3.3.4.2 糖基化修饰预测分析第63-64页
            3.3.4.3 蛋白质结构预测第64-66页
    3.4 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新木聚糖酶的表达、纯化及性质研究第68-103页
    4.1 实验材料第68-70页
        4.1.1 菌株和质粒第68页
        4.1.2 主要试剂第68页
        4.1.3 引物合成及DNA测序第68页
        4.1.4 常用缓冲液和储液第68-69页
        4.1.5 主要仪器设备第69页
        4.1.6 培养基第69-70页
    4.2 实验方法第70-80页
        4.2.1 毕赤酵母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第70-72页
            4.2.1.1 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酶切与连接第70-72页
            4.2.1.2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与验证第72页
        4.2.2 重组毕赤酵母菌株的构建第72-74页
            4.2.2.1 重组质粒的线性化第72-73页
            4.2.2.2 毕赤酵母X3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73页
            4.2.2.3 电转化X33第73-74页
        4.2.3 重组毕赤酵母菌株的筛选第74页
        4.2.4 酶活测定第74页
        4.2.5 重组酶的大量诱导和分离纯化第74-77页
            4.2.5.1 中空纤维浓缩和硫酸铵沉淀第75页
            4.2.5.2 亲和镍柱纯化第75-76页
            4.2.5.3 SDS-PAGE分析及重组酶XynMF13-GH10的去糖基化处理第76页
            4.2.5.4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第76-77页
        4.2.6 重组酶性质测定第77-79页
            4.2.6.1 重组酶最适反应pH及pH稳定性测定第77页
            4.2.6.2 重组酶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测定第77-78页
            4.2.6.3 不同金属离子及化学试剂对重组酶酶活的影响第78页
            4.2.6.4 重组酶受不同NaCl浓度的影响及其盐耐受性第78页
            4.2.6.5 重组酶比活的测定第78页
            4.2.6.6 重组酶K_m、V_(max)和k_(cat)测定第78-79页
            4.2.6.7 重组酶XynMF13-GH10对不可溶底物的降解和结合分析第79页
            4.2.6.8 重组酶降解木聚糖产物分析第79页
        4.2.7 重组酶在馒头制作的初步探究第79-8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0-100页
        4.3.1 重组酶的分离纯化分析第80-82页
        4.3.2 重组酶rXynMF13-GH10酶学性质分析第82-88页
            4.3.2.1 重组酶rXynMF13-GH10基本酶学性质第82-84页
            4.3.2.2 不同金属离子及化学试剂对重组酶rXynMF13-GH10活性的影响第84-85页
            4.3.2.3 重组酶rXynMF13-GH10受不同NaCl浓度的影响和盐耐受性第85-86页
            4.3.2.4 重组酶rXynMF13-GH10 K_m、V_(max)和K_(cat)的测定第86页
            4.3.2.5 重组酶rXynMF13-GH10对不可溶底物的降解和结合第86-87页
            4.3.2.6 重组酶rXynMF13-GH10降解木聚糖产物分析第87-88页
        4.3.3 重组酶rXynMF10-GH11和酶学性质分析第88-93页
            4.3.3.1 重组酶rXynMF10-GH11基本酶学性质第88-90页
            4.3.3.2 不同金属离子及化学试剂对重组酶rXynMF10-GH11活性的影响第90-91页
            4.3.3.3 重组酶rXynMF10-GH11受不同NaCl浓度的影响和盐耐受性第91页
            4.3.3.4 重组酶rXynMF10-GH11 K_m和V_(max)和K_(cat)的测定第91-92页
            4.3.3.5 重组酶rXynMF10-GH11降解木聚糖产物分析第92-93页
        4.3.4 重组酶rXynMF13-GH11和酶学性质分析第93-98页
            4.3.4.1 重组酶rXynMF13-GH11基本酶学性质第93-95页
            4.3.4.2 不同金属离子及化学试剂对重组酶rXynMF13-GH11活性的影响第95页
            4.3.4.3 重组酶rXynMF13-GH11受不同NaCl浓度的影响和盐耐受性第95-96页
            4.3.4.4 重组酶rXynMF13-GH11 K_m、V_(max)和k_(cat)的测定第96-97页
            4.3.4.5 重组酶rXynMF13-GH11降解木聚糖产物分析第97-98页
        4.3.5 重组酶在馒头制作中的应用第98-100页
    4.4 小结第100-103页
结论与展望第103-106页
    结论第103-105页
    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个人简历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微生物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化感物质的降解机制
下一篇:某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