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章 嘉那嘛尼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8-14页 |
第一节 嘛呢石刻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涵 | 第8-11页 |
(一)六字真言的含义 | 第8页 |
(二)嘛呢石刻的精神内涵 | 第8-10页 |
(三)嘛呢石刻对人心理存在的疏导意义 | 第10-11页 |
(四)藏区崇尚玛尼堆的缘由 | 第11页 |
第二节 玉树地区早期嘛呢石刻状况 | 第11-14页 |
(一)苯教时期的石刻 | 第11-12页 |
(二)吐蕃时期的玉树地区的石刻文化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嘉那嘛呢创始人嘉那道丹松曲帕旺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烦厌尘世出家为僧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聆听教诲,苦心修炼,云游圣地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嘉那活佛称谓来源 | 第17-18页 |
第四节 道丹告别了瑜伽行者云游四方,居无定所的生活 | 第18-20页 |
第五节 嘉那活佛的教派及寺院归属问题的纷争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新寨嘉那嘛呢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清朝嘉那嘛呢初建 | 第21-25页 |
(一)宗教环境成熟 | 第21-22页 |
(二)自然条件适合 | 第22页 |
(三)嘉那.道丹松曲帕旺初建嘛呢堆 | 第22-25页 |
第二节 民国马步芳时期的嘉那嘛呢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时期宗教政策下的嘉那嘛呢 | 第26-27页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嘉那嘛呢 | 第27-28页 |
第五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政策落实下的嘉那嘛呢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嘉那嘛呢的宗教艺术特点与内容类型 | 第29-33页 |
第一节 玉树嘉那嘛呢石的颜色搭配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嘛呢石刻文字书法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嘛呢石刻的内容类型 | 第31-33页 |
一、咒文类 | 第31-32页 |
二、经文类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新寨石刻艺人的意义分析 | 第33-36页 |
第一节 新寨村简介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新寨石刻艺人简介 | 第34页 |
第三节 吉巴组织与石刻艺人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石刻艺人的工作收入 | 第35-36页 |
第五节 石刻材料 | 第36页 |
第六章 嘉那嘛呢的现状 | 第36-40页 |
第一节 地震后的嘉那玛尼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劫后重生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嘉那嘛呢历史与现状的对比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一 作者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附图 | 第46-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