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6-28页 |
1.1 链霉菌 | 第16-18页 |
1.1.1 链霉菌简介 | 第16页 |
1.1.2 链霉菌的生活史 | 第16-17页 |
1.1.3 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 第17-18页 |
1.2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 | 第18-21页 |
1.2.1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简介 | 第18-19页 |
1.2.2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1.2.3 天蓝色链霉菌孤儿基因简介 | 第20-21页 |
1.3 链霉菌中相关基因的简介 | 第21-26页 |
1.3.1 bld基因简介 | 第21-22页 |
1.3.2 wbl基因简介 | 第22-25页 |
1.3.3 chp、rdl基因简介 | 第25-26页 |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6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7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28-30页 |
2.1.2 引物 | 第30-33页 |
2.1.3 培养基 | 第33-36页 |
2.1.4 抗生素浓度和使用浓度 | 第36-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60页 |
2.2.1 天蓝色链霉菌的菌种保藏及培养 | 第37页 |
2.2.2 天蓝色链霉菌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2.2.3 基因缺失突变株A3008的构建、筛选和验证 | 第38-42页 |
2.2.4 天蓝色链霉菌回补菌株△3008/pMS3008及其载体对照菌株△3008/pMS82的构建、筛选和验证 | 第42-43页 |
2.2.5 天蓝色链霉菌的表型分析 | 第43-46页 |
2.2.6 天蓝色链霉菌总R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2.2.7 野生型M145与突变株△3008的转录组分析 | 第47-48页 |
2.2.8 His-3008融合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48-50页 |
2.2.9 SDS-PAGE电泳和相关试剂 | 第50-51页 |
2.2.10 SCO3008的体外结合试验 | 第51-52页 |
2.2.11 Flag标签回补菌株的构建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 | 第52-56页 |
2.2.12 DNA-Pull down试验 | 第56-58页 |
2.2.13 wblA的敲除与回补菌株构建与筛选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98页 |
3.1 SCO3008的保守性分析 | 第60-61页 |
3.2 基因缺失突变株△3008的构建 | 第61-65页 |
3.2.1 文库筛选sco3008阳性克隆 | 第61页 |
3.2.2 目的基因sco3008缺失突变cosmid的构建 | 第61-64页 |
3.2.3 突变株△3008的筛选及鉴定 | 第64页 |
3.2.4 突变株△3008的初步观察 | 第64-65页 |
3.3 回补菌株△3008/pMS3008、载体对照菌株△3008/pMS82的构建 | 第65-68页 |
3.3.1 回补菌株△3008/pMS3008的构建 | 第65-66页 |
3.3.2 回补菌株△3008/pMS3008的筛选和验证 | 第66-68页 |
3.3.3 载体对照菌株A3008/pMS82的构建、筛选和验证 | 第68页 |
3.4 M145、△3008和A3008/pMS3008的表型分析 | 第68-72页 |
3.4.1 M145、△3008和A3008/pMS3008的表型观察 | 第68-71页 |
3.4.2 M145、△3008和A3008/pMS3008 com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71-72页 |
3.5 M145、△3008和A3008/pMS3008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分析 | 第72-75页 |
3.5.1 生长曲线测定 | 第72页 |
3.5.2 放线紫红素(Act)的相对含量测定 | 第72-74页 |
3.5.3 十一烷基灵菌红素(Red)的相对含量测定 | 第74-75页 |
3.6 M145与△3008的转录组分析 | 第75-79页 |
3.7 SCO3008蛋白的表达 | 第79-81页 |
3.8 Flag标签回补菌株的构建与检测 | 第81-87页 |
3.8.1 Flag-tag回补菌株的构建 | 第81-84页 |
3.8.2 Flag-tag互补菌株的表型观察 | 第84-85页 |
3.8.3 Flag-tag回补菌株的标签检测 | 第85-87页 |
3.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e,ChIP-seq) | 第87-89页 |
3.9.1 ChIP样品处理 | 第87-88页 |
3.9.2 ChIP-Seq分析SC03008的靶基因 | 第88页 |
3.9.3 ChIP -qPCR分析SC03008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 | 第88-89页 |
3.10 DNA-Pull down分析SC03008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 | 第89-91页 |
3.11 wblA的敲除与回补及表型分析 | 第91-98页 |
3.11.1 sco3579 (wblA)的敲除 | 第91-93页 |
3.11.2 回补菌株△wblA/pMS82-wblA的构建 | 第93-95页 |
3.11.3 M145、△wblA、△wblA/pMS82-wblA的表型分析 | 第95-96页 |
3.11.4 M145、△wblA、△3008的表型分析 | 第96-98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98-99页 |
4.2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