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 第9-15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21页 |
第一章 历史回溯与现实语境 | 第21-42页 |
第一节 伦理的概念及伦理观的历史嬗变 | 第21-26页 |
一、伦理概念 | 第21-23页 |
二、伦理观的历史嬗变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小说伦理叙事的历史回溯 | 第26-31页 |
第三节 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变革的现实语境 | 第31-42页 |
一、"道德革命" | 第31-35页 |
二、"小说界革命" | 第35-42页 |
第二章 清末十年小说与夫妇伦理 | 第42-94页 |
第一节 从专制婚姻到婚姻自由 | 第43-62页 |
一、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 | 第44-50页 |
二、清末小说婚姻自由的伦理诉求 | 第50-56页 |
三、清末小说婚姻自由叙述形式 | 第56-62页 |
第二节 从夫尊妻卑到夫妇平等 | 第62-78页 |
一、夫为妻纲:禁狱中的囚徒 | 第63-68页 |
二、从一而终:妻子的贞节 | 第68-72页 |
三、求学与自养:夫妇平等之路 | 第72-78页 |
第三节 妻子的理想人格 | 第78-94页 |
一、雌伏的贤妻 | 第78-83页 |
二、"雄飞"的女豪杰 | 第83-89页 |
三、以国为夫、移情于国 | 第89-94页 |
第三章 清末十年小说与父子伦理 | 第94-135页 |
第一节 对传统父为子纲的伦理反叛 | 第95-108页 |
一、批判思潮的涌现 | 第95-98页 |
二、清末小说对父为子纲的质疑与解构 | 第98-103页 |
三、呼告与行动:苏曼殊对父权的抗争 | 第103-108页 |
第二节 非孝与父慈的抗衡 | 第108-122页 |
一、非孝思潮 | 第108-112页 |
二、"父不父则子不子" | 第112-117页 |
三、慈父的建构与凸显 | 第117-122页 |
第三节 从父之子到国之民 | 第122-135页 |
一、子承父志:从父到子爱国利群思想的递呈 | 第123-128页 |
二、子报父仇:从家仇到国恨 | 第128-135页 |
第四章 清末十年小说与君臣伦理 | 第135-191页 |
第一节 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 | 第136-156页 |
一、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 第137-143页 |
二、立宪思潮的涌现 | 第143-149页 |
三、由革命而共和 | 第149-156页 |
第二节 从忠君到爱国 | 第156-175页 |
一、对忠君观念的批判 | 第157-162页 |
二、国家思想的张扬 | 第162-169页 |
三、从忠君到爱国的伦理转向 | 第169-175页 |
第三节 从臣民到国民 | 第175-191页 |
一、对臣民文化奴性的批判 | 第176-183页 |
二、国民意识的树立 | 第183-191页 |
结语 | 第191-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0-201页 |
后记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