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涉法涉诉信访的概念和特征 | 第17-21页 |
2.1 涉法涉诉信访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1 信访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涉法涉诉信访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3 涉法涉诉信访与信访的区别 | 第18页 |
2.2 涉法涉诉信访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1 人员的特定性 | 第18页 |
2.2.2 内容的涉法性 | 第18页 |
2.2.3 处理机关的专属性 | 第18-19页 |
2.3 涉法涉诉信访的分类 | 第19-21页 |
2.3.1 涉诉信访 | 第19页 |
2.3.2 涉检信访 | 第19页 |
2.3.3 涉公安信访 | 第19页 |
2.3.4 涉司法行政信访 | 第19-20页 |
2.3.5 其他信访 | 第20-21页 |
第3章 现行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缺陷 | 第21-32页 |
3.1 立法缺陷 | 第21-25页 |
3.1.1 立法目的不明确 | 第21页 |
3.1.2 立法原则不符合自然公正法则 | 第21-22页 |
3.1.3 立法体系不完备统一 | 第22页 |
3.1.4 实体规定有欠缺 | 第22-23页 |
3.1.5 程序规定不具体 | 第23-24页 |
3.1.6 立法技术有瑕疵 | 第24-25页 |
3.2 执法缺陷 | 第25-29页 |
3.2.1 信访机构多元化 | 第25-26页 |
3.2.2 信访问题处理方法不当 | 第26-28页 |
3.2.3 信访工作保障不到位 | 第28-29页 |
3.3 监督救济缺陷 | 第29-32页 |
3.3.1 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3.3.2 责任制度不健全 | 第30-31页 |
3.3.3 救济机制不完善 | 第31-32页 |
第4章 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缺陷的成因分析 | 第32-40页 |
4.1 思想根源 | 第32-34页 |
4.1.1 公职人员执法理念有偏差 | 第32-33页 |
4.1.2 群众法治意识薄弱 | 第33-34页 |
4.2 制度根源 | 第34-37页 |
4.2.1 信访制度法治化程度不高 | 第34-35页 |
4.2.2 涉法涉诉信访制度具有双重性 | 第35页 |
4.2.3 司法独立原则保障不到位 | 第35-36页 |
4.2.4 再审制度设计不合理 | 第36-37页 |
4.2.5 信访考核机制不完善 | 第37页 |
4.3 经济根源 | 第37-40页 |
4.3.1 处访单位短期处访成本高 | 第37-38页 |
4.3.2 信访人多为社会弱势群体 | 第38页 |
4.3.3 依法维权效率低 | 第38-40页 |
第5章 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完善途径 | 第40-58页 |
5.1 树立正确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理念 | 第40-41页 |
5.1.1 正确认识群众的涉法涉诉信访行为 | 第40页 |
5.1.2 正确定位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职能 | 第40-41页 |
5.2 增强全民法治意识 | 第41-43页 |
5.2.1 增强公职人员的法治意识 | 第41-42页 |
5.2.2 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 第42-43页 |
5.3 健全涉法涉诉信访立法 | 第43-46页 |
5.3.1 制定信访法 | 第43-44页 |
5.3.2 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实体规定 | 第44-45页 |
5.3.3 规定涉法涉诉信访程序制度 | 第45-46页 |
5.4 规范涉法涉诉信访执法工作 | 第46-54页 |
5.4.1 整合信访机构 | 第46-47页 |
5.4.2 甄别分流涉法涉诉信访事项 | 第47-48页 |
5.4.3 改革再审制度 | 第48-49页 |
5.4.4 提高再审制度之外其他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有效性 | 第49-52页 |
5.4.5 建立违法上访惩戒机制 | 第52页 |
5.4.6 加强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保障 | 第52-54页 |
5.5 完善涉法涉诉信访监督救济制度 | 第54-58页 |
5.5.1 强化涉法涉诉信访监督制度 | 第54-55页 |
5.5.2 健全涉法涉诉信访责任制度 | 第55页 |
5.5.3 完备涉法涉诉信访救济制度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