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序章 | 第10-35页 |
(一) 概念的定义 | 第10-26页 |
1、隐私权的学理建构 | 第10-11页 |
2、隐私权的规范定义 | 第11-12页 |
3、隐私权的主体 | 第12-14页 |
4、隐私权的客体 | 第14-18页 |
5、隐私权的权能 | 第18-20页 |
6、隐私权的本质 | 第20-22页 |
7、隐私权的价值 | 第22-26页 |
(二) 研究的现状 | 第26-31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31-35页 |
1、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2、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33-34页 |
3、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一、隐私权新闻侵权的表现和归因:判例和探讨 | 第35-43页 |
二、新闻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四要件理论”与“两阶层理论” | 第43-56页 |
(一) 行为人行为违法 | 第43-45页 |
(二) 受害人确有隐私被损害的事实 | 第45-46页 |
(三) 因果关系 | 第46-51页 |
(四) 主观过错 | 第51-53页 |
(五) “四要件理论”的发展 | 第53-56页 |
三、新闻侵犯隐私权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责任 | 第56-62页 |
四、新闻侵犯隐私权的抗辩事由:基于与名誉权抗辩事由比较的视角 | 第62-71页 |
(一) 隐私权的立法旨趣 | 第62-63页 |
(二) 隐私权保护的克减 | 第63-67页 |
(三) 在与名誉权的比较中理解隐私权的抗辩事由 | 第67-71页 |
五、新闻侵犯隐私权的处理:诉讼与非讼 | 第71-93页 |
(一) 新闻侵犯隐私权诉讼的被告确定 | 第71-73页 |
(二) 新闻侵犯隐私权的转载责任 | 第73-75页 |
(三) 新闻侵权的非讼解决 | 第75-77页 |
(四) 隐私权新闻侵权损害的救济:细化探讨和学理研究 | 第77-93页 |
1、非财产性救济 | 第78-87页 |
2、财产性救济 | 第87-93页 |
六、新闻侵犯隐私权的治理:宏观与微观 | 第93-103页 |
七、隐私权新闻侵权的特殊问题研究 | 第103-131页 |
(一) 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 | 第103-111页 |
1、公众人物的界定问题 | 第103-105页 |
2、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 | 第105-110页 |
3、小结 | 第110-111页 |
(二) 非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 | 第111-115页 |
1、非公众人物的界定问题 | 第111-112页 |
2、非自愿性公众人物在偶发事件过后是否能主张隐私权 | 第112-114页 |
3、普通公众能否对使用其肖像的电视节目主张权利 | 第114-115页 |
4、小结 | 第115页 |
(三) 公共图像监控信息与隐私权研究 | 第115-123页 |
1、公共场所是否存在隐私权 | 第116-118页 |
2、公共场所图像监控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检讨 | 第118-123页 |
3、小结 | 第123页 |
(四) 个人数据与互联网隐私法律保护研究 | 第123-127页 |
1、存在的问题 | 第123-124页 |
2、已有的方法 | 第124-125页 |
3、建议与展望 | 第125-126页 |
4、小结 | 第126-127页 |
(五)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研究 | 第127-131页 |
1、隐性采访的基本规定 | 第127-128页 |
2、隐性采访如何处理好保护公民隐私权的问题 | 第128-130页 |
3、小结 | 第130-131页 |
结论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附录:本文引用外文的翻译 | 第138-1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6-148页 |
致谢语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