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3 文献评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STS视阈下科普及相关概念论析 | 第19-29页 |
2.1 STS概述 | 第19-21页 |
2.1.1 STS的概念及发展 | 第19页 |
2.1.2 STS的主要理念 | 第19-20页 |
2.1.3 STS的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2 “科普”及其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2.2.1 “科普”的界定 | 第21-22页 |
2.2.2 “科普”与“公众理解科学(PUS)”的关系 | 第22页 |
2.2.3 “科普”与“科学传播”的关系 | 第22-23页 |
2.2.4 科普系统的组成要素 | 第23-25页 |
2.3 STS与科普的关系 | 第25-29页 |
2.3.1 政治与科普 | 第25-26页 |
2.3.2 经济与科普 | 第26页 |
2.3.3 社会文化与科普 | 第26-27页 |
2.3.4 科学技术与科普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科普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第29-34页 |
3.1 科普事业的开创与停滞阶段(1949年-1976年) | 第29-30页 |
3.1.1 科普内容以基础科技知识为主 | 第29页 |
3.1.2 科普主体以政府、中国科协与科技工作者为主 | 第29-30页 |
3.1.3 科普受众以工人和农民为主 | 第30页 |
3.2 科普事业的恢复与探索阶段(1977年-1993年) | 第30-31页 |
3.2.1 科普内容拓展为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 | 第30-31页 |
3.2.2 科普主体以政府、科协和科技工作者为主 | 第31页 |
3.2.3 科普受众以农民、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主 | 第31页 |
3.3 科普事业的反思与发展阶段(1994年-2008年) | 第31-32页 |
3.3.1 科普内容拓展为“四科” | 第31-32页 |
3.3.2 科普主体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 | 第32页 |
3.3.3 科普受众以青少年、领导干部和农民为主 | 第32页 |
3.4 科普事业的变革与创新阶段(2009年至今) | 第32-34页 |
3.4.1 科普内容更加注重科技能力的培养 | 第32-33页 |
3.4.2 科普主体呈现多元化与媒体化 | 第33页 |
3.4.3 科普受众渐趋差异化与两极化 | 第33-34页 |
第四章 STS视阈下中国科普创新事业之反思 | 第34-45页 |
4.1 STS视阈下探讨科普创新的必要性 | 第34-36页 |
4.1.1 STS视阈对科普的价值 | 第34-35页 |
4.1.2 STS视阈下科普创新的必要性 | 第35页 |
4.1.3 STS视阈下科普创新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4.2 STS视阈下中国科普创新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 第36-41页 |
4.2.1 STS视阈下中国科普创新事业取得的成就 | 第36-38页 |
4.2.2 STS视阈下我国科普创新事业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4.3 STS视阈下中国科普创新事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4.3.1 政治环境的保障不足 | 第41-42页 |
4.3.2 经济环境的支持不够 | 第42-43页 |
4.3.3 对科普需求的满足不充分 | 第43页 |
4.3.4 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不力 | 第43-44页 |
4.3.5 与社会文化环境不协调 | 第44-45页 |
第五章 STS视阈下中国科普创新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 第45-59页 |
5.1 STS视阈下的科普创新的途径 | 第45-50页 |
5.1.1 优化科普创新环境 | 第45-46页 |
5.1.2 科普理念的创新 | 第46-47页 |
5.1.3 科普内容的创新 | 第47页 |
5.1.4 科普主体的创新 | 第47-48页 |
5.1.5 科普受众的创新 | 第48-49页 |
5.1.6 科普形式的创新 | 第49-50页 |
5.2 STS视阈下科普创新的对策思考 | 第50-59页 |
5.2.1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构建服务性科普 | 第50-51页 |
5.2.2 以科学精神为重点,发展文化型科普 | 第51-52页 |
5.2.3 以技术手段为依托,打造信息化科普 | 第52-53页 |
5.2.4 以公众参与为核心,推进协商式科普 | 第53-54页 |
5.2.5 以市场机制为驱动,推动产业化科普 | 第54-56页 |
5.2.6 加强整体互动,优化科普创新事业的顶层设计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6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