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建筑物与设备论文--隧道口论文

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及锚固抗震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震害实例第14页
        1.2.2 隧道洞口段破坏因素分析第14-17页
        1.2.3 国内外隧道动力响应及抗震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4 隧道抗震研究途径第18-19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隧道地震动力分析原理第21-28页
    2.1 有限差分法原理第21-22页
    2.2 FLAC3D动力计算方法第22-23页
        2.2.1 FLAC3D动力分析的优点第22-23页
        2.2.2 FLAC3D动力计算采用的本构模型第23页
    2.3 动力计算注意问题第23-25页
        2.3.1 动力荷载的类型与施加办法第23-24页
        2.3.2 边界条件第24页
        2.3.3 力学阻尼第24-25页
    2.4 地震波处理第25-26页
    2.5 动力分析流程第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8页
3 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第28-83页
    3.1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28-31页
        3.1.1 模型的建立第28-29页
        3.1.2 地震波处理第29-31页
        3.1.3 围岩性质第31页
        3.1.4 阻尼及边界条件选择第31页
    3.2 围岩性质对隧道的影响第31-50页
        3.2.1 计算工况确定第32-33页
        3.2.2 隧道沿洞深变形规律第33-37页
        3.2.3 衬砌内力沿洞深变化规律第37-46页
        3.2.4 洞口稳定性分析第46-50页
    3.3 地震波激振方向对隧道的影响第50-63页
        3.3.1 计算工况确定第51页
        3.3.2 隧道洞周沿洞深变形规律第51-53页
        3.3.3 衬砌内力沿洞深变化规律第53-60页
        3.3.4 洞口稳定性分析第60-63页
    3.4 洞口仰坡坡度对隧道的影响第63-81页
        3.4.1 计算工况确定第64页
        3.4.2 隧道洞周沿洞深变形规律第64-68页
        3.4.3 衬砌内力沿洞深变化规律第68-77页
        3.4.4 洞口稳定性分析第77-81页
    3.5 小结第81-83页
4 锚固抗震效应及支护优化研究第83-93页
    4.1 锚固抗震效应分析第83页
    4.2 锚杆支护长度优化第83-88页
        4.2.1 锚杆及围岩参数第83-84页
        4.2.2 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环向分析第84-88页
    4.3 锚杆间距优化第88-92页
        4.3.1 锚杆及围岩参数第88-89页
        4.3.2 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环向分析第89-92页
    4.4 小结第92-93页
5 工程实例分析第93-100页
    5.1 工程简介第93页
    5.2 锚固支护抗震研究第93-99页
        5.2.1 模型建立第93-94页
        5.2.2 计算参数第94-95页
        5.2.3 计算结果分析第95-99页
    5.3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6.1 结论第100页
    6.2 展望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附录第106-107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6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间接测量法的桥梁频率识别与损伤检测
下一篇:电动汽车充电站负荷建模与预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