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 工业发展阶段判断、国际地位与面临问题 | 第22-42页 |
2.1 工业发展阶段判断 | 第22-24页 |
2.2 工业发展国际地位 | 第24-37页 |
2.2.1 中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东亚平均水平 | 第24-28页 |
2.2.2 中国工业是亚洲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 第28-32页 |
2.2.3 中国工业在世界工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 第32-37页 |
2.3 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7-42页 |
2.3.1 采矿业和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 | 第37-39页 |
2.3.2 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 | 第39页 |
2.3.3 工业空间发展分异化 | 第39-42页 |
3 工业及三大部门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42-152页 |
3.1 工业发展优势由东向西梯度递减且集聚趋势逐年分散化发展 | 第42-52页 |
3.1.1 时空分析指标说明 | 第42-44页 |
3.1.2 工业全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44-46页 |
3.1.3 工业分功能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3.1.4 工业分省份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48-52页 |
3.2 采矿业发展优势由北向南梯度递减且集散趋势逐年交替出现 | 第52-63页 |
3.2.1 采矿业全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52页 |
3.2.2 采矿业分功能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52-58页 |
3.2.3 采矿业分省份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58-63页 |
3.3 制造业发展优势由东部沿海向内陆梯度递减且集聚趋势逐步均衡化发展 | 第63-145页 |
3.3.1 制造业全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63-64页 |
3.3.2 制造业分功能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64-104页 |
3.3.3 制造业分省份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104-145页 |
3.4 电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发展优势空间集聚性不良且呈均衡化趋势 | 第145-152页 |
3.4.1 电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全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145-146页 |
3.4.2 电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功能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146-147页 |
3.4.3 电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分省份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147-152页 |
4 工业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 第152-164页 |
4.1 技术进步是驱动工业时空演变的主要力量,劳动的作用大于资本 | 第152-156页 |
4.1.1 工业时空演变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152-153页 |
4.1.2 工业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3-156页 |
4.2 技术投入是采矿业时空发展的主导因素,劳动和资本在不同年份各有优势 | 第156-159页 |
4.2.1 采矿业时空演变驱动因素模型构建 | 第156-158页 |
4.2.2 采矿业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 第158-159页 |
4.3 技术优势是制造业时空发展的主导力量,劳动的影响力大于资本投入 | 第159-161页 |
4.3.1 制造业时空演变驱动因素模型构建 | 第159-160页 |
4.3.2 制造业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 第160-161页 |
4.4 电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时空演变的主导驱动力量不明显 | 第161-164页 |
4.4.1 电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时空演变驱动因素模型构建 | 第161-162页 |
4.4.2 电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 第162-164页 |
5 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第164-168页 |
5.1 供给侧改革成为优化工业时空结构的主导力量 | 第164页 |
5.2 顺利实现后工业化阶段的“软着陆” | 第164-165页 |
5.3 空间上专业化集聚和均衡化趋势并存发展 | 第165-166页 |
5.4 创新技术投入份额增加是促进工业时空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 第166-168页 |
6 工业发展路径选择 | 第168-172页 |
6.1 优化产业结构,缓解产能过剩问题 | 第168页 |
6.2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中国创造” | 第168-169页 |
6.3 依靠产业梯度转移和“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 | 第169-170页 |
6.4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兼顾需求侧调整 | 第170-17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72-176页 |
7.1 结论 | 第172-175页 |
7.1.1 工业和三大分部门时空演变特征 | 第172-174页 |
7.1.2 工业和三大分部门驱动机制 | 第174-175页 |
7.1.3 未来工业发展路径选择 | 第175页 |
7.2 展望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78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78-180页 |
致谢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