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莱氏野村菌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建立和三个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1 绪论第13-35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莱氏野村菌概况第13-14页
    1.3 真菌基因敲除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4 过氧化物酶体及其生物学研究第16-24页
        1.4.1 丝状真菌过氧化物酶体的生成和降解第16-19页
        1.4.2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ns蛋白第19页
        1.4.3 过氧化物酶体PEX16基因的功能与作用第19-24页
    1.5 真菌过氧化氢酶及其生物学功能第24-31页
        1.5.1 过氧化氢酶的结构和分类第24-28页
        1.5.2 过氧化氢酶的功能及作用机理第28-29页
        1.5.3 过氧化氢酶在真菌中的研究进展第29-31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1页
        1.6.1 研究目的第31页
        1.6.2 研究意义第31页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1-32页
        1.7.1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7.2 技术路线第32页
    1.8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32-35页
2 莱氏野村菌split-marker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建立第35-77页
    2.1 材料第35-38页
        2.1.1 供试菌株第35页
        2.1.2 载体第35页
        2.1.3 常用培养基配方第35-36页
        2.1.4 主要化学试剂和试剂盒第36页
        2.1.5 实验用主要仪器设备第36-37页
        2.1.6 主要实验溶液配方第37-38页
    2.2 主要实验方法第38-65页
        2.2.1 莱氏野村菌菌株培养及芽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38页
        2.2.2 莱氏野村菌基因组DNA的大量提取和小量提取第38-39页
        2.2.3 NrCat1,NrCat4和NrPex16基因和左右侧翼序列的克隆第39-44页
        2.2.4 潮霉素split-marker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第44-52页
        2.2.5 NrCat1,NrCat4和NrPex16基因的split-marker敲除载体和linearcassette敲除载体的构建第52-58页
        2.2.6 NrCat1,NrCat4和NrPex16基因的敲除第58-59页
        2.2.7 NrCat1,NrCat4和NrPex16基因敲除转化子的筛选第59-61页
        2.2.8 NrCat1,NrCat4和NrPex16基因敲除菌株的southernblotting验证第61-6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65-73页
        2.3.1 Split-marker敲除载体的构建第65页
        2.3.2 NrCat1,NrCat4和NrPex16基因侧翼序列的克隆和敲除载体的构建第65-68页
        2.3.3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效率第68-69页
        2.3.4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筛选及两种转化方法基因敲除效率的比较第69-71页
        2.3.5 NrCat1,NrCat4和NrPex16基因敲除突变体的southernblotting验证第71-73页
    2.4 讨论第73-77页
3 莱氏野村菌过氧化氢酶NrCat1和NrCat4基因的功能研究第77-121页
    3.1 材料第77页
        3.1.1 供试菌株与昆虫第77页
        3.1.2 主要培养基配方第77页
        3.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第77页
        3.1.4 实验用主要设备第77页
    3.2 主要实验方法第77-86页
        3.2.1 莱氏野村菌野生型菌株和突变体菌株的培养第77-78页
        3.2.2 莱氏野村菌野生型菌株和突变体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78页
        3.2.3 莱氏野村菌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78-81页
        3.2.4 NrCat1和NrCat4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1页
        3.2.5 NrCat1和NrCat4基因对不同浓度过氧化氢的应答第81-83页
        3.2.6 NrCat1和NrCat4基因在微菌核形成过程中表达模式分析第83页
        3.2.7 NrCat1和NrCat4基因突变菌株的构建第83页
        3.2.8 菌株微菌核诱导及计数第83页
        3.2.9 菌株对过氧化氢敏感性的测定第83-84页
        3.2.10 孢子萌发率测定第84页
        3.2.11 菌株产孢量测定第84页
        3.2.12 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第84页
        3.2.13 菌株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第84-85页
        3.2.14 ΔNrCat1和ΔNrCat4突变体中其它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测定第85页
        3.2.15 菌株抗逆性的检测第85-86页
        3.2.16 ΔNrCat1和ΔNrCat4突变体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生物毒力测定第86页
        3.2.17 数据分析第8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86-117页
        3.3.1 NrCat1和NrCat4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6-95页
        3.3.2 NrCat1和NrCat4基因对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应答的分析第95-96页
        3.3.3 NrCat1和NrCat4基因在微菌核形成过程中表达模式分析第96-97页
        3.3.4 NrCat1和NrCat4基因在微菌核形成中的作用第97-100页
        3.3.5 NrCat1和NrCat4基因缺失对过氧化氢耐受能力的影响第100-102页
        3.3.6 NrCat1和NrCat4基因缺失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102-103页
        3.3.7 NrCat1和NrCat4基因缺失对产孢量的影响第103-104页
        3.3.8 NrCat1和NrCat4基因缺失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第104页
        3.3.9 NrCat1和NrCat4基因缺失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第104-105页
        3.3.10 ΔNrCat1和ΔNrCat4突变体中其它抗氧化基因对过氧化氢的应答第105-107页
        3.3.11 突变体菌株微菌核形成过程中其它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07-109页
        3.3.12 NrCat1和NrCat4基因缺失对菌株抗逆性的影响第109-117页
        3.3.13 NrCat1和NrCat4基因缺失对菌株毒力的影响第117页
    3.4 讨论第117-120页
    3.5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4 莱氏野村菌过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NrPex16基因的功能研究第121-139页
    4.1 材料第121页
        4.1.1 供试菌株与昆虫第121页
        4.1.2 主要培养基配方第121页
        4.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第121页
        4.1.4 实验用主要设备第121页
    4.2 主要实验方法第121-122页
        4.2.1 莱氏野村菌野生型菌株和突变体菌株的培养第121页
        4.2.2 莱氏野村菌野生型菌株和突变体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121页
        4.2.3 莱氏野村菌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121页
        4.2.4 NrPex1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21-122页
        4.2.5 NrPex16基因突变菌株的构建第122页
        4.2.6 菌株对过氧化氢敏感性的测定第122页
        4.2.7 菌株的孢子萌发率测定第122页
        4.2.8 菌株产孢量测定第122页
        4.2.9 菌株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第122页
        4.2.10 ΔNrPex16突变体菌株中其它抗氧化胁迫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122页
        4.2.11 菌株抗逆性的检测第122页
        4.2.12 ΔNrPex16突变体对脂类的代谢能力测定第122页
        4.2.13 ΔNrPex突变体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生物毒力测定第122页
        4.2.14 数据分析第12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22-137页
        4.3.1 NrPex1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22-128页
        4.3.2 NrPex16基因缺失对莱氏野村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28页
        4.3.3 NrPex16基因缺失对过氧化氢耐受力的影响第128-129页
        4.3.4 NrPex16基因缺失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第129-130页
        4.3.5 NrPex16基因缺失对产孢量的影响第130页
        4.3.6 ΔNrPex16突变体中其它抗氧化基因对过氧化氢的应答第130-131页
        4.3.7 NrPex16基因缺失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第131-133页
        4.3.8 NrPex16基因缺失对菌株抗逆性的影响第133-137页
        4.3.9 NrPex16基因缺失对菌株毒力的影响第137页
    4.4 讨论第137-13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39-141页
    5.1 主要结论第139-140页
    5.2 后续工作建议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3页
附录第153页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拟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53页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酯酶比色传感阵列的构建及茶叶农药残留检测研究
下一篇:水稻干旱响应中表观调控以及OsbZIP23介导的转录调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