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3页 |
(一)政策导向 | 第10-11页 |
(二)社会因素 | 第11页 |
(三)崇信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典型性分析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关于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二)关于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三)评述 | 第17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二)社会支持理论 | 第18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农村养老机构 | 第18-19页 |
(二)“五保”老人 | 第19页 |
(三)精神赡养 | 第19-20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非结构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 | 第20-21页 |
(二)小组工作法 | 第21-22页 |
七、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2-23页 |
(一)本研究的重点 | 第22页 |
(二)本研究的难点 | 第22页 |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福利中心老人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27页 |
一、崇信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说明 | 第23页 |
二、“五保”老人的精神赡养现状 | 第23-24页 |
(一)心理慰藉方面 | 第23-24页 |
(二)情感支持方面 | 第24页 |
(三)社交娱乐支持 | 第24页 |
三、“五保”老人精神生活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一)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 第24-25页 |
(二)机构不能满足“五保”老人的精神需求 | 第25页 |
(三)志愿者队伍服务内容不能满足“五保”老人精神需求 | 第25-26页 |
(四)“五保”老人的心理健康缺乏足够的关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项目计划 | 第27-37页 |
一、小组筹划 | 第27-30页 |
(一)福利中心慰问活动计划书 | 第27-28页 |
(二)“最美夕阳红”老年康乐小组计划书 | 第28-30页 |
二、需求评估 | 第30-35页 |
(一)生活上被关注与归属感的需求 | 第32-33页 |
(二)情感上倾诉不满和获得支持的需求 | 第33-34页 |
(三)扩大社会交往和娱乐的需求 | 第34页 |
(四)求知的需求 | 第34-35页 |
三、问题预估及相关技巧的运用 | 第35-37页 |
(一)问题预估 | 第35-36页 |
(二)小组活动进行中的技巧运用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小组工作实践过程 | 第37-55页 |
一、具体活动开展过程 | 第37-49页 |
(一)福利中心慰问活动实施情况 | 第37-38页 |
(二)“最美夕阳红”老年康乐小组活动实施情况 | 第38-49页 |
二、小组项目活动评估 | 第49-52页 |
(一)对老人变化的评估 | 第49-51页 |
(二)对福利中心变化的评估 | 第51页 |
(三)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估 | 第51页 |
(四)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 第51-52页 |
三、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效果及评价 | 第52-55页 |
(一)小组活动满意度分析 | 第52-53页 |
(二)小组活动的整体评价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一 | 第60-61页 |
附录二 | 第61-62页 |
附录三 | 第62-63页 |
附录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