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基于BIM平台下徽州传统民居保护研究--以西溪南村吴息之宅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第14-15页
        1.1.1 “BIM”的相关界定第14页
        1.1.2 “徽州传统民居”的相关界定第14-15页
        1.1.3 “数字信息化保护”的相关界定第15页
    1.2 研究背景综述第15-17页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7-20页
        1.3.1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研究第17-18页
        1.3.2 建筑遗产数字信息化保护研究第18-19页
        1.3.3 数字信息模型用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第19-20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1.4.1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4.2 研究意义第21页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21-22页
        1.5.1 研究内容第21页
        1.5.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6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第22-24页
        1.6.1 研究思路第22-23页
        1.6.2 论文框架第23-24页
第二章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现状分析第24-30页
    2.1 徽州传统民居的保护总体情况第24-27页
        2.1.1 徽州传统民居遗存情况第24页
        2.1.2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相关地方性政策第24-25页
        2.1.3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现状及困境第25-27页
        2.1.4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特点第27页
    2.2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的模式第27-29页
        2.2.1 徽州传统民居保护模式的划分第27-28页
        2.2.2 现有保护模式的对比第28-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BIM技术在传统民居保护领域的应用优势第30-41页
    3.1 BIM技术与BIM价值第30-34页
        3.1.1 BIM技术第30-32页
        3.1.2 国内外BIM研究现状第32-33页
        3.1.3 BIM技术的价值第33-34页
    3.2 国内BIM面临的问题与建议第34-37页
        3.2.1 BIM面临的问题第34-35页
        3.2.2 BIM的发展趋势建议第35-37页
    3.3 BIM与其他模型软件的比较第37-40页
        3.3.1 BIM与CAD的比较第37-38页
        3.3.2 BIM与SketchUp比较第38-39页
        3.3.3 BIM应用于徽州传统民居保护的优势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BIM信息模型基础数据的采集与记录第41-50页
    4.1 徽州传统民居测绘内容第41-42页
    4.2 传统手工测绘方式第42-46页
        4.2.1 传统手工测绘方式流程第42-44页
        4.2.2 传统手工测绘的信息记录第44-46页
    4.3 三维激光测绘方式第46-49页
        4.3.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特点第46-47页
        4.3.2 三维激光测绘相对于传统手工测绘的优势第47-48页
        4.3.3 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流程第48页
        4.3.4 扫描后期点云数据的处理第48-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徽州传统民居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吴息之宅为例第50-65页
    5.1 吴息之宅基本概况第50-52页
        5.1.1 现状描述第50-51页
        5.1.2 建筑特点第51-52页
    5.2 吴息之宅基础数据的获取第52-54页
    5.3 吴息之宅信息模型的建构第54-61页
        5.3.1 尺寸单位的归化第54-55页
        5.3.2 徽州传统民居构件一般分类第55-56页
        5.3.3 吴息之宅构件族的建立第56-59页
        5.3.4 吴息之宅信息模型的建立第59-61页
    5.4 吴息之宅信息模型管理第61-64页
        5.4.1 吴息之宅信息模型读取第61-63页
        5.4.2 吴息之宅信息模型平台应用第63-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第65-67页
    6.1 结语第65-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第70-82页
致谢第82-83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智能运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基于BIM技术的安徽省工程造价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