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地下害虫论文--其他害虫论文

聚集信息素在蓟马种间互作中的作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文献综述第14-28页
    1.1 蓟马害虫研究概况第14-22页
        1.1.1 西花蓟马的研究概况第14-16页
            1.1.1.1 西花蓟马的起源和分布第14页
            1.1.1.2 西花蓟马的危害第14-15页
            1.1.1.3 西花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和分类特征第15-16页
        1.1.2 花蓟马的研究概况第16-18页
            1.1.2.1 花蓟马的起源和分布第16页
            1.1.2.2 花蓟马的危害第16-17页
            1.1.2.3 花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和分类特征第17-18页
        1.1.3 棕榈蓟马的研究概况第18-20页
            1.1.3.1 棕榈蓟马的起源和分布第18-19页
            1.1.3.2 棕榈蓟马的危害第19页
            1.1.3.3 棕榈蓟马的生物学特性和分类特征第19-20页
        1.1.4 蓟马害虫的防治第20-22页
            1.1.4.1 植物检疫第20-21页
            1.1.4.2 农业防治第21页
            1.1.4.3 化学防治第21页
            1.1.4.4 物理防治第21页
            1.1.4.5 生物防治第21-22页
    1.2 昆虫聚集信息素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1.2.1 昆虫聚集信息素的释放部位第23页
        1.2.2 昆虫聚集信息素的感受部位第23页
        1.2.3 昆虫聚集信息素的应用第23-24页
            1.2.3.1 种群监测第23-24页
            1.2.3.2 大量诱杀第24页
    1.3 蓟马聚集信息素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1.4 昆虫信息素的种间调节作用第25-26页
        1.4.1 种间特异性第25页
        1.4.2 交叉引诱第25-26页
        1.4.3 驱避现象第26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6-28页
2 基本材料与方法第28-32页
    2.1 供试材料第28-29页
        2.1.1 供试昆虫及其种群的建立与饲养第28页
        2.1.2 供试植物第28页
        2.1.3 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第28-29页
            2.1.3.1 人工合成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第28页
            2.1.3.2 人工合成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第28-29页
            2.1.3.3 人工合成棕榈蓟马聚集信息素第29页
    2.2 主要仪器和器材第29-30页
        2.2.1 试验相关仪器设备第29-30页
            2.2.1.1 人工气候室第29页
            2.2.1.2 智能型光照培养箱第29页
            2.2.1.3 Y型嗅觉仪第29-30页
            2.2.1.4 养虫笼第30页
            2.2.1.5 解剖显微镜第30页
        2.2.2 试验相关器材第30页
    2.3 基本试验方法第30-32页
        2.3.1 诱芯制作第30-31页
        2.3.2 Y型嗅觉仪行为选择试验基本操作方法第31页
        2.3.3 选择性试验基本操作方法第31-32页
3 三种蓟马聚集信息素田间最佳引诱剂量和比例的测定第32-4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35页
        3.1.1 试验材料第32-33页
            3.1.1.1 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第32-33页
        3.1.2 试验方法第33-35页
            3.1.2.1 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田间最佳引诱剂量和比例的测定第33页
            3.1.2.2 棕榈蓟马聚集信息素田间最佳引诱剂量的测定第33-34页
            3.1.2.3 数据处理第34-3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3.2.1 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田间最佳引诱剂量和比例的测定第35-37页
        3.2.2 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田间最佳引诱剂量和比例的测定第37-38页
        3.2.3 棕榈蓟马聚集信息素田间最佳引诱剂量的测定第38-40页
    3.3 讨论第40-42页
4 聚集信息素在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种间互作中的作用第42-5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4.1.1 试验材料第42-43页
            4.1.1.1 供试昆虫第42页
            4.1.1.2 供试植物第42页
            4.1.1.3 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第42-43页
        4.1.2 试验方法第43-44页
            4.1.2.1 Y型嗅觉仪行为选择试验第43页
            4.1.2.2 田间引诱试验第43页
            4.1.2.3 选择性试验第43页
            4.1.2.4 数据处理第43-4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4-49页
        4.2.1 Y型嗅觉仪行为选择试验第44-45页
        4.2.2 田间引诱试验第45-47页
        4.2.3 选择性试验第47-49页
    4.3 讨论第49-51页
5 聚集信息素在西花蓟马和棕榈蓟马种间互作中的作用第51-5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5.1.1 试验材料第51-52页
            5.1.1.1 供试昆虫第51页
            5.1.1.2 供试植物第51页
            5.1.1.3 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第51-52页
        5.1.2 试验方法第52-53页
            5.1.2.1 Y型嗅觉仪行为选择试验第52页
            5.1.2.2 田间引诱试验第52页
            5.1.2.3 选择性试验第52页
            5.1.2.4 数据处理第52-53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5.2.1 Y型嗅觉仪行为选择试验第53-54页
        5.2.2 田间引诱试验第54-55页
        5.2.3 选择性试验第55-57页
    5.3 讨论第57-59页
6 聚集信息素在花蓟马和棕榈蓟马种间互作中的作用第59-65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59-61页
        6.1.1 试验材料第59页
            6.1.1.1 供试昆虫第59页
            6.1.1.2 供试植物第59页
            6.1.1.3 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第59页
        6.1.2 试验方法第59-61页
            6.1.2.1 Y型嗅觉仪行为选择试验第59-60页
            6.1.2.2 田间引诱试验第60页
            6.1.2.3 选择性试验第60页
            6.1.2.4 数据处理第60-61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1-64页
        6.2.1 Y型嗅觉仪行为选择试验第61-62页
        6.2.2 田间引诱试验第62页
        6.2.3 选择性试验第62-64页
    6.3 讨论第64-65页
7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5-68页
    7.1 总结第65-67页
    7.2 本文创新和不足之处第67页
    7.3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80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sCYP6A2、CsCYP306A1基因在香根草对二化螟致死过程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松油烯-4-醇及复配精油对大蜡螟和豆蚜的毒杀作用